■ 郭亨渠
北山是潮汕的革命老区,是许多海内外潮人的乡愁和情结。近日,应好友张明的邀请,我们相伴登山。凡尘如旧梦,山水无声,却包容万物,在山的怀抱中放眼四顾,阳光明媚,白云飞渡,青山连绵,绿水潺潺,草木葱茏,梯田层叠,如诗如画。
置身于如斯胜景,让人想到在这风光旖旎的北山上,沉淀着一段彪炳中国革命史册的光辉历史。
1927年9月23日,八一南昌起义军进抵潮汕后,汕头市迅速建立了工农政权,由于受到广东军阀陈济棠部队的攻击,9月30日潮州失守,在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下,起义军撤离汕头,在揭阳炮台镇汇合渡过榕江,取道潮阳开赴海陆丰。在贺龙军长的率领下,起义军登上北山休整,贺龙军长在一棵大树下,召集团以上干部开会,制定进军海陆丰的计划,还向村民宣传革命道理,培训地下党支部干部,播下了革命火种。红军走后,当地民众把红军住过的石洞称为红军洞,红军憩息过的大石称为红军石,而几百年树龄的参天大树被称为红军树。
张明是本地人,他带我来到红军树前,我绕着这棵如巨人伟岸,如山峰巍峨的大树转圈,眼前仿佛看到了贺龙军长的伟岸英姿,看到了红军战士的威武身躯。绕着大树走,仿佛走进了血火硝烟的峥嵘岁月,走进了风雨如磐、饥寒交迫的旧山村,走进东风万里、春潮澎湃的新时代。张明说,几百年的春风秋雨,大树无语,而大树下的山村却换了新天,当年的土屋变成了一排排农家小楼,当地的穷山如今瓜果飘香,当年连县城都没有去过的山里人如今走向城市,走向全国,好多人成了知名企业家,他们致富后回报社会,回报家乡,捐资兴学,修路建桥,扶贫济困,被称为“乡贤”,如今,光谷饶镇的乡贤就逾千人。谷饶镇委副书记罗钊华谈到北山山村的今昔,眉飞色舞:“过去悲凉沉寂的山村,现时公路四通八达。北山的红色故事吸引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红军的事迹润心铸魂,让人的精神受到洗礼。”红军树深深的纹理和庞大的树荫,似乎让人拾回大树送别红军的朵朵泪花,又似是对人们的美好祝福,游客们在红军树下休息,拍照,红军树的精魂被带向天涯海角。
张明告诉我,红军的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北山人,红军树成了北山人的偶像。我们顺着山路走,来到了一处果林场,主人阿生58岁,身强体壮,他热情接待了我们。他告诉我们,少年时他爬上红军树顶掏鸟蛋,从十多米高的树顶跌下,幸好被一大树杈挡住,捡回一条性命。从此他父亲把红军树当成儿子的救命恩人,此后天天上山护树。阿生30年前携妻带儿到深圳创业,从摆地摊卖杂货做起,发展成为身家超亿的商人,在他的事业如日中天时,他把公司业务交给儿子。几年前,从都市回到山村,山不再寂寞,水不再孤独,树,有了旧友。
山坡几间平房,山峰排排果树,房后有碧绿的菜园,山坑鹅鸭嬉戏。阿生说,这就是我的绿色公司,是内心的家园。阿生开始回山村他也有过一段艰辛的日子。他感慨地说,我一直想着红军精神,想着那一棵会告诉我如何面对磨难,如何在风雨中傲立的红军树,其实,人生像树一样,只要有坚强的信念,骄傲地昂起头来,就能够枝繁叶茂。阿生的话颇有见地,树生长于山间,我们行走于尘世,世间的道路不可能一坦平途,天上的日月有阴晴圆缺,只要勇往直前,就有阳光大道。
古人云,到处青山山有树,如何偏起故乡情。5年前,曾在北山任武工队长、年过九旬的郭队长不远千里回山村探亲,专程到北山寻访当年战斗过的旧地。他说,老一辈人有责任把红军精神把革命的故事传给后一代,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离开北山,红军树高大的身影渐渐远去。我们思绪联翩。红军树,你是我们永远铭记的大树,你浓密的绿荫,遮挡风雨,给人们带来了温暖,激发了人们战胜艰难险阻的意志,勇往直前,走向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