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伟深 文/图
秋高气爽,秋日和煦。我们一行走进了绵绵青山,来到了精准扶贫首倡地,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一条崭新黑亮的柏油路,蜿蜒地向大山深处伸进,似乎望不见边。一路上,青山翠流,白云缭绕,云霞明灭,重峦叠嶂,两边木楼相依,寨子相连。
来到村口的精准扶贫陈列馆,走进展馆,一幅幅生动而真实的图像,记录了这个村十年的巨大变化。十年前,这里曾是全国著名的贫困村,地无三尺平,田地大多是“斗笠丘”,比较难于开垦种植,没有收入,通往村子的道路坎坷不平,残破不堪。木楼漏风漏水,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一半以上。这种苦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呢?
村里的石拔三老人清晰地记得,十年前的一天,她正呆坐在门口想着怎么挨过这样的苦日子,忽然看到村主任带一拨客人走了过来。当村主任介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了十八洞村,石拔三万万没有想到,总书记真的来到了苗寨,来到这个不通电视,不通电话,没有网络,家里唯一一盏5瓦照明灯的地方。在这里,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十年过去了,石拔三已经74岁了,依然精神矍铄,她热情招呼我们进屋,深情回忆十年前场景。现在老人的生活已经完全改变了,十年来,她有相对固定的工资可以领取,而且自家熏制的腊肉可以销售,“吃喝不愁,有钱用”,石拔三兴奋地说,要争取活到120岁。
我们走进文创手工品展馆,一群苗族妇女正用巧手刺绣,她们说,不用走出大山,每个月就有两三千的收入,而且又顾得了家。村干部介绍说:“用民族和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设计生产特色文创手工艺品,既增加了游客的体验感,又能让乡村传统手工技艺传下去,活起来。”说到这,村干部脸上洋溢着自豪。
我们吃到了甘甜的猕猴桃,吃到了甘甜的李子,村民说:以前种植这些,运不出去,只能熟透烂掉,农民种植没有收入,现在不愁没有销路,电商、运输快捷方便。村里一棵两百多年的梨子树,迎风屹立,似乎正在诉说今昔的变化。
日近晌午,我们在一家农家乐吃柴火灶,一个灶带五个鼎,煎、炸、煮同时启动,炖青豆、炒腊肉、焖豆腐、鸡有鸡味,肉有肉香,大家吃得香喷喷,不由多盛了一碗饭。
站在精准扶贫广场,眺望着深处青山,想起一首歌:“穿越祖国千山万水,来到遥远的贫困乡村,看见村民张张笑脸,带来问寒问暖的深情,这份深情是珍贵的种子,在这片土地生了根,这份深情是幸福的甘霖,在人们心中温暖如春。春风春雨万物生,精准扶贫暖人心,土家苗寨变了样,永远感恩这份情。”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白云悠悠,山河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