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艺苑

独有诗心超物象 只应山水与精神

——论当代花鸟画大家霍春阳山水画创作

  ■ 冯 捷

  “山水画”之概念,若以中国古代第一篇山水画论、南朝宋宗炳的《画山水序》为发轫,迄今已有1600年历史;若以最初提及“山水”的东晋顾恺之《魏晋胜流画赞》为肇始,则其历史还要更早。而自隋唐以下,山水画渐成规模,生面大开,展子虔、王摩诘、董(源)巨(然)荆(浩)关(仝)、李(成)范(宽)马(远)夏(圭)、元四家、清四王四僧,以至近现代的黄宾虹、李可染、陆俨少等,巨擘辈出,不胜枚举。因此,当代山水画要想在真正意义上推陈出新,殊非易事。

  当代花鸟画大家霍春阳先生认为:“传统本身是一个博大的世界,经久弥远,是精神世界永恒的自由王国,……能达到这样一个精神上的自由世界,是我们本应抱有的终极目的,不存在再走出去的概念。……亦有不会借鉴前人而言前人非者,不知其可也。传统是财富绝不是累赘。……创新的诱惑也会造成意识上的深度迷惘,……国画艺术的发展不存在创新问题,只争取在继承的深度和广度上再诚恳一些罢了。”所谓人弃我取,在“创新”成为画坛竞逐的目标时,霍春阳却毅然选择了复归以宋元为代表的文人山水画之道统,这与他在花鸟画领域的追求是一脉相通的——所不同者,是花鸟画多表现一些较为个人化的情致、情趣,而山水则能承载更多深邃幽密的情怀。这也可看出其并不止于追求“躲进小楼成一统”的士夫书斋趣味,更有寄意高山流水的旷逸高蹈之志。

  宋元时期是中国文明和文人精神发展的巅峰,也是山水画发展的巅峰。但宋元虽不乏如范宽、王蒙等以寻丈巨幅名世的山水画家,其成功之原因却并不在尺幅之大、气势之雄,而恰在于其气象之正、气息之纯。霍春阳显然深谙其中三昧。近现代山水画家对他的影响被降至最低,即或有之,亦不过是一些技法层面的借鉴而已。反而是倪瓒、渐江那种萧疏静逸,散淡清幽的审美旨趣,与他淡泊自守的个性一拍即合。因此,在他的山水画中,从用墨到用笔,那种似枯而腴、似简实繁的用墨和用笔,都可以看出倪氏的影子;而在其构图和造型上,我们又可以看到米友仁、赵孟頫、渐江等人的影响。

  在霍春阳的山水作品中,我们很少看到黑白之外的其它颜色。初看上去,这些画作与它们效法的对象一样,呈现出一种孤高清寂的气息,但细品则可以看出一些细微而本质的区别。譬如,倪瓒、渐江的世界几乎都是静止的,在他们最典型的那些代表作中,山无云,水无波,“万径人踪灭”,仿佛万物都屏住了呼吸。然而,在霍春阳的笔端,那淡墨渍染出的群山,渴笔皴擦出的水岸,虽然也有着遗世独立的超逸之气,却没有倪、渐那样透纸而出的隐隐“寒”意。反之,那山间轻盈浮动的云霭,那以酣畅淋漓的水墨点出的苔点和树叶,那枯而能润的枝干,都在不经意间显露出一种含蓄而饱满的生机。这种处理手法和意识明显得力于画家浸淫多年的花鸟画专业。

  清人唐岱《绘事发微》云:“体阴阳以用笔墨,故每一画成,……无一笔不精当,无一点不生动。”方薰《山静居画论》又曰:“气韵生动,须将生动二字省悟,能会生动,则气韵自在。”于霍春阳而言,这种“生动”,不是张扬踔厉,而是低调内敛的。“动”是为了“活”,“活”则全体俱“生”。在当代艺术趋向于众声喧哗的躁动与狂欢时,工业化、流水线式的快速制造与消费也在冲击着大众的审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霍氏返回宋元,返回中国传统的源头,返回人的本身,返回灵魂深处,返回“大道至简”的努力,不仅是对濒临迷失的中国画精神的守望和传承,也表明他对人类审美的根本依归有着精深的理解和过人的洞察力。观霍春阳之画,其浑浑茫茫,似虚若实,不可行,望不见,无处游,难卜居,但其可感,可品,可思,可悟,又非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者所能及。他的山水,不仅是得鱼忘筌,更是得趣而鱼筌两忘;不仅是得意忘形,更是万法归心,形意俱化。唯有这种由心而现的“心象”,才能令观者过目不忘,时时如在境中,这才是真正的“此中有真意”,“心远地自偏”。

  霍春阳的山水画是平淡的,没有“雄”也没有“奇”,乍看之下,并不炫人耳目。但正是在这种平淡中,蕴含着充沛的诗意。进而言之,霍春阳营造的“诗意”,是“宋诗”而非“唐诗”,或许少了汪洋恣肆的浪漫,却多了耐人寻味的隽永。

  霍春阳从不追求“变”,“诗意”也并非其刻意灌注其中,甚至连山水画的创作或许也不过是其“手亲笔砚之余,有时游戏三昧”的戏作。但正因其无心于“突围”,却在无意中突出“重围”,自成一格。山水画领域的命题,被一位花鸟画大家解答得如此精彩,应该说是当代画坛既“意外”又在情理之中的丰厚收获。这一收获的意义也绝不仅在作品本身的价值,更在于其为当代山水画创作开启的思考和努力的向度、维度与深度。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和期待,不仅是霍春阳本人将会取得更令人瞩目的成果,未来也必将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传统之可爱、可学与可贵,当代山水画终将在这条正道上找到属于它自身的“中国样”!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曾有诗怀李贺:“独爱诗篇超物象,只应山水与精神。”今笔者不避学舌之嫌,略易数字以为春阳先生赞曰:“独有诗心超物象,只应山水与精神”——这是先生心中的精神,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千古不易的精神!

发表日期:2023年07月16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