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穿越岁月的图像

  这是1962年第6期《小朋友》杂志上一件题为《喂蚕》的套色剪纸,作者是今年96岁高龄的上海著名画家现代剪纸泰斗林曦明老师,发表时用的是笔名。今年春节期间,我去拜访汕头画院杜应强老院长时,没想到会与这魂牵梦绕近60载的图像相遇。记不起那天怎么提到林曦明老师的剪纸的,杜院长拿出一本《朝画夕拾·林曦明儿童画集萃》给我看,是别人送他的。这是一本很特别的集子。一位喜爱林老师早年少儿刊物插图的读者花了大量时间搜集老杂志选编而成,属于赠阅类图书。我一看,大喜过望,快速翻开,果然在第19页,那个熟悉的画面扑入眼帘,这个反复在记忆的闸门处闪现的图像,就这样真真切切地摆在面前,刹那间,心灵一阵颤栗,图像竟然与记忆分毫不差,真是匪夷所思。世间有多少巧合,就在无意间发生!获赠这本集子于我来说意义非凡,开心自不必说。

  随这本小册子的到来,童年里有关剪纸的记忆被一一唤起,我对这幅剪纸的清晰印象,连自己都不敢相信,有机会得听听医学家心理学家的解释,人脑对于图像的记忆有多少奥秘?这是一件个性鲜明的剪纸,构图饱满,线条粗犷,造型可爱,一下子吸引了读小学二年级的我。它也是我最初接触的剪纸,带有启蒙性的意义。当年母亲为我和弟弟订阅了《小朋友》,后来还有《儿童时代》《中国少年报》等,加上各种儿童图书,可以说童年时的视觉算是丰富的,这张最早接触到的《喂蚕》,就这样印入脑海。这和那个时期我喜欢养蚕有关。那个年代的儿童,养小昆虫是课余生活的精彩节目,女孩子以养蚕为主。买来桑叶,铺在纸盒里,白色的蚕儿扭动着,“沙沙沙”地开吃,十分悦耳。这张《喂蚕》引起我的共鸣,那时我有一种强烈愿望,也想能剪纸,我偷偷拿出外婆针线篮里的小剪刀,对着这张印在纸上的剪纸剪将下去,结果是,笨拙的小手控制不了剪刀,以挖得面目全非而告终。

  此后,在外婆给我找来一种薄薄的半透明的纸张之前,我又剪坏了几本《小朋友》,当有了这种薄纸,就能蒙在图画上面,用削得极尖的铅笔描出图样,然后垫上几张蜡光纸,四周用针线固定,便可剪了。三年级时,学校里有了兴趣小组,每周六下午我都兴致勃勃地在剪纸组里泡上两个小时。负责剪纸组的是一位姓孙的中年女教师,她找来一些民间剪纸让我们复制,教我们用纸蒙在上面,把铅笔放斜在上面来回涂画,剪纸镂空产生的凹凸,隔着纸被涂出图样,便能照着复制,这也是一个办法。后来又学到一种用油灯熏剪纸稿样的传统方法,图像清晰,但常常弄得两手黑乎乎。在浓烈的兴趣驱动下,技艺迅速熟练,能剪出细致有难度的图案了,连外婆都觉得惊讶。

  在复制民间剪纸的过程,我依然看《小朋友》杂志,从林曦明的现代剪纸开始,又接触到申沛农、滕凤谦等的剪纸,他们各有特色,又有着上世纪60年代的整体风貌,时代痕迹鲜明,那时年纪小,常常混淆了作者,但这些反映儿童生活的剪纸,我喜欢极了,整天沉浸在剪纸带来的快乐之中,而且开始跃跃欲试自己创作图样。近一个甲子过去,无论从事哪种创作,我都保持着童年时养成的习惯,必须在兴趣的前提下才能进行,这样的创作才能获得真正的乐趣。

  提起童年时自学剪纸,一切细节都涌到眼前。我多次提到位于老市区外马路的仁安街4号,我在此地度过美好的童年时光。长大后,老世交老邻居“8号老婶”还常提到我小时候能动又能静,想起那天听马未都谈读书谈到“趋静”,突然联想到,搞剪纸就是“趋静”之一种哦,那时迷剪纸时真的很静得住,常常窝在二楼阳台一角,一个人剪得天花乱坠,外婆几次寻我不着,急得大呼我的小名,当我在墙角探出头来,婆孙同时大笑不止。最近在北京小弟家里,聊天中他说到我当年剪纸时,要不藏在阳台角落,要不就是和老猫一同挤在门槛上,亏他还记得这个情节。怀念外婆,也怀念老猫!

  1965年暑假,我在外马路的新华书店花2角2分钱买到林曦明著的《怎样剪纸》,无比欢喜,此后,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被翻得掉了封面,却保存至今,屈指一数,竟达半个多世纪。时光流逝中,我上了中学又上山下乡,不管在何处,一直在搞现代剪纸,把视野所见融入自己的情感。上世纪80年代还不认识林老师,却读到他的剪纸选集里的后记,引发深度共鸣。林老师生在江南,却倾倒于西北质朴粗犷信天游般的民间剪纸,他博采众长,在继承和创新的实践中,寻求古老的民间艺术和现代意识的统一。看林老师的创新剪纸,大刀阔斧,精炼概括,分色或套色,令人耳目一新。他这些新剪纸,对本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彩色剪纸创作影响很大。我后来翻阅自己八九十年代的作品,看到那幅《山妞》,惊异地发现,小女孩头发上的月牙纹刀法和童年里看到的《喂蚕》多么相似,而这幅《小朋友》杂志上的剪纸此后没有在别处看到,林老师的作品集里也没有,这种跨越时空的感应,真是不可思议。

  上世纪90年代林曦明老师来汕头特区参加活动,我在龙湖宾馆采访过他,此后在全国的剪纸展上和剪纸研究会议上也遇到他,比较近的见面也有十来年了,一次是他以84岁高龄亲临我在上海的画展,另一次是我和上海剪纸家到他寓所拜访。那次林老师给我们看作品,赠画册,给我题词,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带我们去共进午餐,耄耋老艺术家平易而质朴,令人敬仰。

  这本《朝画夕拾》成了我珍贵的藏书,我经常从书架取下翻看,看到这幅遥远岁月里的图像,仿佛看到童年的影子。此刻想到,有人把时光比喻成筛子是贴切的,它筛落了多少往事,留下的必定是难以忘怀的细节。套色剪纸《喂蚕》,穿越岁月回到眼前,开心之余感慨万千,故记之。

作者:澄子 编辑:小编 发表日期:2021年09月1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上一篇:走江湖
下一篇:智能时代的音乐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