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智能时代的音乐

  听音乐的行为可能是最具主观性的行为之一,听什么歌曲、乐曲,什么时候听,都因人而异。甚至,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听一次是极大的享受,别人反复播就成了一个灾难。

  音乐口味的个性化又与时代和科技进步有关。现在60岁左右的人都熟悉样板戏唱段和革命歌曲,因为播放歌曲的工具是大喇叭,无论你喜不喜欢都得听。收音机可以让你在特定时段听特定的音乐,录音机可以让你听从商店买来的磁带。而到了互联网时代,无论是终端的多样化,还是寻找音乐的便捷性,都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耳机的出现更是可以把每个个体隔离开来,完全自主选择而不用担心对他人的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把传统播放音乐模式渐渐淘汰了。不久前我到超市买DVD机,店里居然没有,说是现在买的人少了,生产和销售就都不行了。不听音乐是不行的,在年轻人的指导下,我学会了下载APP来听音乐。

  一旦上了APP就迷上了它,只要我购买几十元一年的年费成为会员,音乐的选择多到令人目眩。把手机连上音箱,就可以听效果相当不错的音乐了。

  我选择的平台应用有很多功能,无论从哪个按钮进去,最大的好处是它会不停地播下去,不用去管它。在海量的音乐中,平台会形成很多分类,类别的名字都很考虑用户特点,比如有“大叔控都喜欢的大提琴”这样的分类,就直接命中了我。一开始听的时候我挑了一些舒缓、安静的音乐,效果很好。后来我又上了其中的“个性电台”,它会自动为你挑选音乐。但一段时间后发现它总是播同样风格的歌曲、乐曲,而你听腻了想听别的类型就得去别的分类中寻找,这样做就可能会破坏听音乐的心情。

  我明白了,平台正在分析揣摩我,凭着我下载应用时想都不想的各项用户信息勾选。我在平台上留下“数字足迹”,平台就给我进行“用户画像”。就像我们在搜索引擎上搜过“种牙”,搜索引擎就连着很长时间不断向你推荐各种种牙信息,令人恶心。

  人是这样一种复杂多变、自己都很难了解自己的动物,机器的“算法”怎么可以分析并“论定”我们呢?说到我的音乐口味,真是太多样化了。虽然西方古典音乐是长期最喜欢的,但不同年代也给我打下了不同的烙印:上世纪70年代的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旋律;80年代复出的老音乐家演唱的民歌,港台歌曲特别是台湾校园歌曲,英文歌曲;90年代的新校园歌曲;新千年后班得瑞的旋律、凯尔特音乐等,而且对音乐品类的需求是随着时间和心情变化的,前一分钟想要听舒缓的音乐,后一分钟可能就想听摇滚了。什么样的“算法”可以算出来呢?

  我们是有选择的权利,但有时在主动选择的同时,我们又不知不觉地被塑造。例如我刚刚听了迪里拜尔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平台就接着推送了廖昌永、关牧村、蔡琴的歌,都是我难以拒绝的,那就继续听下去吧。人面对海量的选择就会形成“路径依赖”,使我们成为平台推送内容所塑造的用户,为精准营销提供条件。某种意义上,我们就有可能困在“算法”的支配中。

  所以全球互联网业界都在热烈地讨论着“信息茧房”“回音室”问题,人们发现互联网不一定让我们越来越开放,而是越有可能找到自己相信的内容,从而导致认知上的“极化”。

  但无论如何,起码在音乐这个领域,新技术给我们提供的便利还是大大超过了弊端。再说市场上已经没有卡式录音机,连CD都成了奢侈品了,什么都挡不住技术进步的脚步,我们只有拥抱它、适应它。在利用它的优点的同时也对保持个人自主性能动性有警觉。

  那就与平台合作吧,平台分析我的特点,我也可以主动提供信息给它。我们可以来个互动。我认真分析了一下平台掌握客户的结构和方式,发现其实平台对我的忧虑是明白的,因此有一些工具可以纠偏。平台上为客户推荐的内容是可以分为三大块的,第一大块是“傻瓜机”式的,完全被动地接受推送(个性电台、每日30首);第二大块是“歌单补给站”,你可以从中扩宽种类;第三是根据你新点的音乐的推荐。如果我给喜欢的音乐点个赞,平台就会更多地推荐这种类型的音乐。就这样,我花了一段时间把平台的“个性电台”改造成比较符合我口味的频道。当然,前提是你要真金白银地提升会员等级,等级越高,获得选择的内容和方法更多,你也就越感到自由,如果是最低等级,那你就安心于“被塑造”的命运吧。

  在智能的时代,我们的精神和能力也要更加智能。

作者:钟海帆 编辑:小编 发表日期:2021年09月1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