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出奇制胜 力挽狂澜

——读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碑记碑文
△ 摘抄《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碑记》  “四渡赤水”之战,体现了毛泽东等一代伟人实事求是、审时度势、用兵如神的宏才大略。  “四渡赤水”之战,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是毛泽东生平军事指挥艺术的“得意之笔”。  “四渡赤水”期间,许多红军将士英勇杀敌,捐躯战场,遗志后世,彪炳千秋。为世世代代弘扬四渡赤水精神,子子孙孙缅怀红军革命先烈,赤水人民敬移325位红军烈士忠骨安葬于风光秀美的赤水河畔杉树坝,敬迁全市26个烈士纪念设施于此,将原建“赤水革命烈士陵园”扩建为“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供后人凭吊瞻仰。爰勒石铭文,以资纪念。  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四渡赤水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第一个为纪念四渡赤水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而修建的陵园。陵园修建在风光秀美的贵州省赤水市杉树坝,而该纪念碑立于陵园中,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长征精神的重要阵地。

  四渡赤水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为争取战略主动,在贵州、四川、云南边境地区,成功进行的一次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性战役。从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开始,到5月9日胜利渡过金沙江为止,历时3个多月,俘敌3600余人。在毛泽东、周恩来等的领导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川黔滇企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是我军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典范。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将士们不畏艰险,克服万难,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四渡赤水并非预定计划,而是根据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随机应变。土城战斗失利后,毛泽东下令红军主动撤出战斗,放弃北渡长江,一渡赤水跳出敌人包围圈,保存了有生力量。此后,毛泽东依据敌我态势多次修改行军计划,时而向东,时而向西,时走老路,时走新路,寻求歼敌有利战机,最终在太平渡、二郎滩二渡赤水河,回师遵义,一举歼灭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娄山关大捷。

  运筹决胜的指挥艺术。毛泽东所采用的运动战方式,就是让部队迅速前进和后撤,快速集结和分散,声东击西、寻机破敌,坚持把“走”与“打”、消灭敌人和保存实力辩证统一起来,指挥中央红军如同游龙,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云集的军团之间,积极创造机会,以少胜多,化被动为主动,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伟大胜利。

  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四渡赤水战役是在极为险恶的条件下进行的,无数红军将士用意志和力量、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长征的脚步和足音已渐渐远去,但伟大长征精神已成为不朽和永恒。

  敬读纪念碑,脑海中显现了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一个个艰难险阻的情境,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不怕牺牲、矢志奋斗的坚定信念。无数为中国革命事业鞠躬尽瘁、流血牺牲的共产党人,激励着我们在闪闪发光的党徽下勇往直前,迈步新征程。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牢记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胜利成果,增强忧患意识,切实做好自己各项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吴逸文)

  

 作者简介 

吴逸文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汕头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

编辑:陈齐薇 发表日期:2021年09月16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