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直面挑战 坚定发力工业产业

  核心提示

  作为一座因港而生、因商而兴,从近代走向现代的工商业城市,汕头本身具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市委、市政府高位谋划推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是立足于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激发特区经济活力,提升汕头发展能级。但“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背后,汕头将面临哪些挑战?又该从哪些方面发力?本报记者采访了省、市有关专家学者,聆听他们的真知灼见。

  

  省“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主席团副主席,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

  汕头要积极主动抓工业、上产业

  “坚定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是汕头高质量发展明确而具体的发力方向。立足于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这是非常现实和紧迫的。”广东省“十四五”规划专家委员会主席团副主席,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汕头市委高位谋划推动“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意义重大,凸显了汕头在新时期乘势而上打硬仗的信心和决心。

  将外围基础条件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当前,汕头正面临省委、省政府支持建设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深汕深度协作等重大机遇。“国家和省大力支持发展实体经济,鼓励制造业发展,对汕头予以髙度关注,这些都为汕头发展工业、产业创造了很好的政治生态。”陈鸿宇指出,汕头开展“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具备良好的基础条件和外围环境,他说,汕头作为粤东中心城市,近几年招商引资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在建、再投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或者重点企业,从金额、数量到水平而言,都居于沿海经济带前列。此外,伴随着亚青会的筹办,汕头交通得到极大改善,城市营商环境、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人才集聚效应也初步凸显,这些都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打下了良好基础。

  如何将外围基础条件真正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陈鸿宇认为,关键还是要靠内生发展动力,将工作重点落到发展工业和产业上。“要全力争取推动省重大产业项目向汕头倾斜布局,集中力量建设汕头大型产业园区等。汕头要更加积极主动抓工业、上产业,形成上下齐抓、内外发力发展工业的共识。”

  统筹各项资源加强帮扶力度

  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靠工业、基础在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汕头工业已形成纺织服装、化工塑料、工艺玩具、印刷包装等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智能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有行业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部分龙头企业在国内细分行业中优势地位突出。

  “汕头工业有亮点、有特色、有基础,但与珠三角地区和闽南地区相比,仍存在短板。”陈鸿宇指出,汕头规上工业企业体量小,三大支柱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创新发展布局不均衡,缺乏竞争力。此外,汕头工业发展平台分散,未能很好统筹各种资源、土地、财力、政策、人才资源,因此难以形成具有较强内聚力的产业集群。“把汕头工业的基础和特色发挥得更好,这一点十分重要。同时,要在增量和存量两方面同时用力,原有的产业存量、土地存量、资金存量用好用对了,上新产业新项目就更有保障。”

  在体制机制方面,陈鸿宇直言,汕头对制造业的帮扶政策力度和精准度还有待加强。“对企业的服务落实不到位,很多企业不清楚政府有哪些扶持政策,因此发展比较被动。”他表示,汕头市委、市政府正在采取积极举措,着力解决制约体制机制的瓶颈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从强调管理转向强调服务,努力减少对制造业企业正常守法经营的干扰。

  用好、用活土地资源

  工业在汕头GDP中占比最大,但长期以来,工业用地紧张和土地低效利用并存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全市工业产业提速发展。“目前,‘有地不能用’‘有项目没地用’的现象在汕头仍较为突出,表面上土地资源供给紧缺,而实际上大量工业用地土地容积率不高。”陈鸿宇指出,这就需要汕头用好、用活土地资源。

  当前,围绕“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部署要求,我市正加大统筹和推进力度,全力谋划拓展用地增量,优化提升用地存量,为工业高质量集聚集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陈鸿宇认为,可以学习借鉴珠三角等先进地区的经验,一方面严格控制土地规划,科学划定工业用地红线,保障工业用地不被挤占,另一方面,要在省的支持下,向顺德、东莞学习,通过村改、地改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下定打硬仗的决心。

  将“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作为汕头发展的长期战略,对汕头未来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陈鸿宇认为,汕头全市相关部门都要拿出具体举措服务企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放心,还要大力宣扬制造业创新成果,树立优秀企业家和能工巧匠形象,营造“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社会氛围。                     本报记者 杨舒佳

  

  数据粤东创始人黄晓敏:

  汕头将实现向现代化工商城市跨越

  破题汕头城市发展问题,需解决经济发展,而工业、产业直接关系一座城市的发展和未来。数据粤东创始人黄晓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各项城市优化工作,良好的城市环境、商业氛围,为汕头更进一步深化工业产业体系发展,奠定扎实基础。而要答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这份时代考卷,就要坚持提质增量与升级存量并重,积极构建以新兴产业新兴业态为代表的新工业体系。

  黄晓敏告诉记者,汕头有着辉煌的过去,在上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之间,前后经历了三次工业化浪潮。20世纪20年代,汕头城区设立市政厅,城区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激增,引发生活消费型轻工业体系在汕头城区建构完成,潮汕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由此起步,而汕头也一跃成为近代工商业重镇,经济一度排名全国第七。

  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之间,我市的机械、电子、化工等各类新产业快速成长,门类较齐全的轻工业体系基本成型,甚至突破欧美技术垄断,成就了以中国第一家感光企业公元厂为代表的,当年的“专精特新”企业。而在20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我市的集体企业、区街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缝隙中发展起来,随着改革开放,大量外资、民营工业企业出现。这其中的部分幸运儿,引领汕头在全国资本市场的一席之地。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从来就是汕头繁荣发展的根本。”黄晓敏指出,工商并进是汕头城市发展赖以自豪的重要基石,在近现代重要历史节点上,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区域圈层发生嬗变的直接动因。

  每个城市有自身的经济结构和发展特点,而无论是高质量发展路径,还是工业产业的“专精特新”,核心还是企业发展的问题。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汕头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的纺织服装业、工艺玩具业、化工塑料业、印刷包装业的1459家企业中,规上工业总产值1873.6亿元,工业增加值418.8亿元,税收总额39.53亿元。

  其中,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又以纺织服装业为龙头,企业数量最多,规上工业总产值最高,达到30亿元以上企业有5家。像这种千亿级产业中,针织或钩针编织服装制造行业企业却居多,达到近20%。而在毛衫、内衣、家居服领域有较强的产品竞争优势,但在服饰制造领域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汕头要下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的大棋,并非只是经济部门的事情,而是一个城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良好的营商环境。黄晓敏认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的营商环境,在于政务流程与政府服务的综合。他直言,真正能够吸引企业的,还是城市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城市软硬件的统筹。

  企业利润的考量,是以综合成本计算的。黄晓敏以潮阳、潮南两区的纺织服装产业链为例,从印染纺织织布到服装制造的辅料配料,可谓是一应俱全,而且从事该行业的人员多,能招到相对熟练的车工,物流也不敏感。这些就是产业链中产业基础的优势。

  “为什么要帮企业算好成本账?因为这笔成本账最直接,最能体现企业投资回报率。”黄晓敏坦言,汕头发展工业的限制性不少,土地匮乏、政策尚无优势、交通限制,但“限制不代表不能做”。他认为,尊重汕头发展规律,是从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的成本账里,发现汕头的优势,发现企业留在汕头的缘由。同时,在存量上要想办法突破限制。

  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不仅是企业急需,城市也迫切需要。9月3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在加快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路径方法上,“要支持细分行业头部企业、龙头企业增资扩产,推动优势产业向上下游延伸,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黄晓敏认为,这一举措是要让我市的龙头企业“顶天立地”,更要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从理想状态看,集约发展存量中效益不高、坪效低的企业,能够释放土地,但事实上,这中间有着复杂和繁琐的各类历史发展问题,无论对于存量还是增量而言,突破空间与资产的制约,是强链补链过程必须面对的。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主旋律。“汕头要突围,增量需提质,存量要升级。”黄晓敏说,增量发展决定汕头工业化现代程度,存量发展决定汕头产业化深度。就目前汕头的情况来看,中短期的产业增量主要聚焦在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和高新区三大平台,中长期则要看澄海六合现代产业示范区。

  黄晓敏认为,各地各部门在抓产业项目引进时,不能“捡到篮子都是菜”,必须要明确方向、找准问题、落实举措、久久为功。以华侨试验区数字科技产业基地为例,现有83家企业落户于此,上半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合计77.22亿元,企均收入近亿元,此类利用楼宇发展新兴经济的,正是在汕头有限条件下的提质增量之路。

  “实现向现代化新型工商城市的跨越,是我们可以预期的目标。”黄晓敏告诉记者,汕头第四波工业化浪潮兴起特点,将是以新兴产业新兴业态为代表的新工业体系,是产业契合度高、科技含量足、成长潜力大的高附加值产业。“在新发展态势下,政府招商与培育企业逻辑,将突出产值、税收、品牌、新业态等要素,讲究坪效、发展预期是未来汕头的新常态。”黄晓敏如是说。

  本报记者 李德鹏

  

  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郑良泽:

  将精准招商引进大项目摆在突出位置

  围绕市委提出的“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工作理念,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主任郑良泽副教授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加快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是一篇大文章,要从引进投资尤其是大项目、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打造大型龙头企业、布局海洋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汕头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大力利用国内外资金引进大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外来资本对汕头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汕头经济发展水平几乎与利用外来资本同步,哪个时期利用外来资本多,经济发展就比较快,反之则经济发展就相对缓慢。”郑良泽指出,我市要大力利用国内外资金,尤其是要注重引进大项目。要转变“大项目占地多容不下”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招商引资模式,围绕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主动登门与有投资意向的大企业、大集团直接沟通,开展“敲门式”精准招商引资,力争引进技术含量高、效益好、占地少、没污染的大项目。上海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创办之初,负责招商引资的专职人员多达500多人,招商引资效果明显,我市可借鉴这一成功经验,壮大招商引资专业力量。

  必须花大力气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郑良泽说,市委、市政府一直重视产业园区建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从政策、资金、土地、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产业园区发展,产业园区已成为汕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但是与发达地区比,我市的产业园区总体建设还相对落后,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产业园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全市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我市必须花大力气推动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努力打造一批空间布局合理、管理水平先进、主导产业鲜明、经济效益突出、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配套完善的产业园区,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郑良泽认为,城市间经济竞争已突出体现为大企业、大集团之间的竞争,打造大型龙头企业关系到城市经济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市的大型企业数量还很少,应选择一些有基础、有实力、规模较大的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以资本、品牌为纽带,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按照“资产同质、经营同类、产业关联”原则对现有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走规模扩张和质量提高之路,通过资产重组、股权合作、资产置换、无偿划转、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整合低效无效企业各种资源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结,加快核心企业的转型升级,打造汕头产业的“航空母舰”。

  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海洋强市

  “海洋产业是国家‘十四五’时期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市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应对接国家、省重点产业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郑良泽建议,要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集约开发、生态优先”发展定位,加快发展现代化海洋渔业,集中布局现代航运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智能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等产业集群,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现代海洋强市。

  依托平台载体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建设也是郑良泽关注的方面。他认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环节,发展壮大文化产业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我市要积极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优势,依托国内少有的冠以“文化”名称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等平台载体,充分挖掘华人华侨遍布全球和实力雄厚等优势,打造汕头特色文化产业,以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汕头应有的贡献,同时提升汕头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本报记者  王开颖

  

  汕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汕头市青年博士联合会会长、经济学博士王宋涛:

  创新机制体制 打造服务型政府

  “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之后,在深圳广州等发达城市已经到了工业化中后期的今天,汕头提出“工业立市 产业强市”的城市发展战略定位,是经过深刻反思和对汕头发展的准确剖析后做出的决策,也是符合当前汕头的发展实际。”汕头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汕头市青年博士联合会会长王宋涛从自身专业的角度,分析了汕头如何发力,坚定不移走“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之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王宋涛告诉记者,汕头历史上就是贸易城市,改革开放后也以商立市,汕头人善于经商,因此总体上造成了汕头重商轻工的局面。在当前的国内外形势下,第三产业和对外贸易面临重大挑战,而传统工业面临区域的激烈竞争、产业转移的挑战以及产业升级的瓶颈,也到了生死攸关的关头。

  “此刻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立市 产业强市’,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时代意义。” 王宋涛说,汕头要推动“工业立市 产业强市”战略实施,面临商业文化(思维)制约、要素价格、高端人才、核心技术资源和制度生产力(营商环境)五个挑战。

  “我重点谈一下工业的用地问题和营商环境问题。” 王宋涛认为,工业土地用地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本地大量的厂房闲置和工业用地低效利用,而本地企业又缺乏土地或厂房;第二,是要引进外地企业,汕头的工业地价相对其他城市缺乏竞争力,无法以较低的低价引进外来优质工业企业。

  第一个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汕头的工业地(房)租相对于工业企业的利润而言太高,企业无法承受,“这个问题一方面要通过产业升级提高利润率,另一方面要通过降低企业用地、厂房的成本。” 他认为,工业用地、厂房的租金高,是因为工业厂房商业化所导致,商业办公房租价格拉高了工业租金,如果纯粹通过增加工业土地供应,实际上虽然降低了地(房)租,但仍然有大量的土地厂房闲置浪费。

  王宋涛坦言,可行的办法不是盲目增加工业土地供应,而应该对工业企业,按照工业产值进行地租或房租补贴,以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竞争力。

  第二个问题,要引进高质量的外地工业企业,必须增加价格相对低廉的工业土地供应。他认为,这方面政府必须进行让利,另一方面要创新体制机制。对于政府储备的国有工业土地,只要投资和资质达到一定条件的企业,可以低价定向供地;对于农村集体土地,可以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对于引进达到条件的企业,由政府定向配给集体工业用地指标,改变传统的由政府进行土地收储的模式。

  谈及营商环境问题,王宋涛认为,必须把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一个顶层设计的内容,具体有以下三点建议。

  第一,把政府部门的工作重心从批和管,转移到服务上来,一切与企业有关的行政工作,都以服务企业为目标,增强公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建立行政服务标准。

  第二,深化人才引进政策,创新政府内部的用人制度,加强干部的交流任职,探索从体制外引进优秀人才,激活政府内部人才活力。

  第三,推动审批、监管执法、主办的行政权分离。把各级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权统一起来,打断利益链,审批和监管权分开,把企业与审批部门的重复博弈变成一次博弈,提高审批效率。对于行政监管和行政执法部门,可探索引入人大代表监督,防止行政过度执法和选择性执法。

  本报记者  陈文惠

编辑:许嘉嘉 发表日期:2021年09月1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