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推陈出新 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传统牵手现代,非遗传承人王绵生致力研制佛手衍生品——

推陈出新  老技艺焕发新活力

  开栏的话

  素有“海滨邹鲁”之称的汕头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项非遗背后,都蕴藏着无数前辈质朴的坚守。也正是深深根植于心的文化情怀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让他们接起非遗传承之棒,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城市历史文脉。

  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如何守护文化之根,烛照发展之路,再次引发人们的热议。

  本报从今日起推出《致敬匠心 守护非遗》栏目,循着历史的足迹,打开一个个文化瑰宝魅力之窗,讲述“非遗故事”,唤起全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

  

  对于衍生品,大众并不陌生,实体店、网上都能买到各种影视、动漫的衍生品。如今,非遗佛手也有了衍生品,佛手牛肉丸、佛手黄皮、佛手茶……相对于传统非遗产品而言,非遗衍生品更注重实用和美观,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既拉近了非遗美食和公众的距离,也让传承千百年的文化遗产逐渐“活”起来、“火“起来。

  

  1 九蒸九制

  时间馈赠“老香黄”

  “奶奶从陶瓷罐中挖出一勺色泽油亮漆黑的膏体,泡上开水要我喝下去,味道酸酸甜甜的。过一会,腹胀就好了!奶奶说,那东西就是‘老香黄’。”定居深圳多年的林姐告诉记者,这是很多潮汕人儿时的记忆。如今,林姐也像当年自己的奶奶一样,拿老香黄泡水给孩子喝,开胃消积。每次回汕头,她都不忘买上老香黄。

  “老香黄”乌黑油亮、绵绵如膏,深受潮汕人及海内外潮人的喜爱。这种家家户户常备凉果——老香黄的原材料其实就是佛手。

  王绵生是汕头市潮汕传统佛手产业研究院的掌门人,有着三十多年的佛手果加工经验。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佛手果制作技艺”传承人,王绵生直到现在仍承袭着祖上流传下来的佛手果腌制技艺,“从金黄色的佛手变成乌黑油亮的老香黄,需要长达3到5年的九蒸九制和瓮藏。”王绵生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佛手果制作技法从选料开始就十分考究,以果体金黄色,个头均匀,长相完好无虫蛀者为佳。

  “九蒸九制”未必是具体九次的制作,而是形容制作工艺的繁杂严谨——从挑果洗果、腌盐脱涩、晒干退盐、炊熟、浸泡、晒制再到陈封瓦瓮中,三年才制成酱香独韵的老香黄。酱后的广佛手“老香黄”油亮漆黑、口感软糯、味道甘香醇正,具有增进食欲、理气化痰的功效。

  

  2 药食同源

  佛手入肴可盐可甜

  “佛手具有养肠胃等作用,比较适合现代人的养生健康需求。”王绵生介绍说,烹饪佛手菜,可直接取用佛手或仅用佛手汁取其味,还可用佛手片铺盘提香,再借由传统手法烹调,普通的菜品亦能变成佛手香浓郁的药膳。

  佛手可盐可甜,菜品囊括了冷菜、热菜,酸甜的佛手和兼容并蓄的潮菜,碰撞出了火花。加点瘦肉煲汤,喝起来口感鲜香回甜,这种舒爽的感觉可渗滑进每一个细胞;加陈皮甘草熬煮成膏,消食开胃;在烹饪红烧肉、红烧鱼等经典菜中,佛手都是理想的食材。不仅如此,佛手还能排除肠内积气,具有芳香健胃和驱风下气的效果,像佛手炖汤、佛手粥、佛手鱼、佛手汤圆等,道道都可圈可点。

  “非遗食品要做出大文章,必须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对于非遗佛手的未来发展,王绵生坦言,发展的同时,对传统的记忆和传承更显得弥足珍贵。

  

  3 创新思路

  让非遗美食“活”起来

  “越来越多年轻人偏向于选择相对健康的食材。”王绵生说,佛手本身就带着健康、天然、绿色等标签,浑身都是宝,运用或繁或简的制作方法,能够生产出多元化的产品。“非遗衍生食品可更好地将非遗技艺传承下去。”王绵生告诉记者,去年以来,他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成功制成佛手咸柠乐、佛手黄皮、佛手百香果等饮品,而佛手牛肉丸更是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非遗衍生品进入日常生活中。

  采访中记者获悉,今年4月,佛手非遗产业园项目在濠江区东陇社区落地启动。万安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佛手种植,采用科学繁殖栽培和喷淋浇灌技术,约15000株佛手果树移植后,如今已克服前期干旱影响,长势喜人。作为合作社的领头雁,王绵生坦言,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他们计划扩大佛手种植面积,提供一整套种植技术,带动农户联产承包种植,并通过保底回收,提高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我们不仅想把产品销至市内、省内,还想带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王绵生说,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创新,在佛手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的基础上,研制衍生产品,进一步着力深耕挖掘“佛手文化”。至今,佛手果制作技艺已深度开发出系列佛手产品,如佛手米茶、佛手酒、佛手文玩、佛手十六香等产品。

  王绵生表示,过去非遗面临着被束之高阁的尴尬境地,而在这些年的摸索中,非遗衍生品的出现解决了非遗难以接近大众的难题。他希望通过佛手文化科普基地项目,打造一个让人体验潮汕美食文化和潮汕风土人情的窗口,弘扬非遗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汕头、爱上汕头。

作者:陈文兰 发表日期:2021年09月0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