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汕头市救助站加大寻亲力度,近4年助500多名流浪乞讨人员圆梦

家,永远是每个人的牵挂,是最温暖的港湾。然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因种种原因而离开家庭,在外长期流浪后,变成救助站里的“无名氏”,找不到回家的路。近年来,汕头市救助站大力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妥善安置查无身份信息的滞留人员,不断加大寻亲力度,帮助他们寻找回家的路。

  12年前,残障儿离家走失

  “太感谢你们了,帮我们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我们一家人终于团圆了!”8月11日,市救助站业务大厅出现感人的一幕:走失长达12年之久的杨盼(化名),在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终于与家人团聚。久别的亲人紧紧相拥,激动的泪水与重逢的笑容交织在一起,定格成温暖的画面。

  尽管杨盼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导致肢体和智力双重残疾,但父母从小始终把他当作是“掌中宝”,走到哪里都把他带在身边。2009年,16岁的杨盼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来到潮州,却在同年11月因独自外出拾捡废品而迷失方向,几经辗转来到汕头市区。随后,杨盼被公安部门在巡查中发现并送到定点医院进行治疗救助,之后,在市、省范围内进行多轮人像识别无果。

  发现儿子不见之后,杨盼父母焦急万分,当即报警,并发动所有在潮州的亲朋老乡帮忙四处寻找,用尽一切方法都找不到儿子的踪影。12年来,杨家人饱尝寻子无果的煎熬与骨肉分离的相思之苦,还要承受不明内情者对他们“遗弃残疾儿”的谴责。

  多方比对,历时四个月找到亲人

  今年以来,市救助站不断强化寻亲力量,全面推进站内长期滞留和新进受助人员的寻亲服务,并延伸到定点医院为历史遗留下来的街面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开展寻亲服务。而杨盼就是其中之一。

  4月份,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与杨盼进行多方接触,在反复激励和引导下,杨盼逐渐透露出点点滴滴的个人信息以及其他相关的地名。但对原户籍地,杨盼却总是说不清,一时也无法直接进行身份查询。后来,市救助站在公益寻亲组织的协助下,进行全国范围内的人像识别,在大量的比对资料中进行耐心细致地筛查,终于比对到了来自重庆市江津区的疑似失踪户籍。

  一张看似40岁的较成熟生活照,与该疑似户籍一张16岁的少年户籍照,会是同一人吗?8月10日,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在重庆市江津区救助站的协助下,很快与杨盼的姐姐取得联系,并把杨盼自述的视频发送给她。而在关键信息的比对上,杨盼所提供的信息几乎都能一一对应,这让苦寻家人多年的杨家人喜出望外。但因杨盼走失多年,容貌和身材有较大变化,杨家人一时也不敢轻易确认其身份。

  焦急忐忑的杨家人彻夜无眠,第二天凌晨就迫不及待地从漳州、重庆两地分头出发,火速赶往汕头现场认亲。8月11日当天,在反复核对相关信息确认无误之后,杨盼终于又回到亲人的怀抱!从此,他不再是流落异乡的受助人员,虽然将近而立之年,但仍是杨家人心中最疼爱、最牵挂的那个“宝贝”。

  创新方式,500多名流浪者寻亲成功

  居无定所、蓬头垢面、衣衫不整,这是公众对于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印象。这群徘徊在社会边缘的特殊人群,平时靠拾捡剩菜、废品为生,他们很多人因为沟通障碍、失智失能、精神障碍等原因,被迫在不熟悉的环境中过着流浪的生活。这些流浪人员有不少人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乡,重新投入家人的怀抱。

  对于流浪者来说,“回家”是永恒的主题;对救助工作者而言,“寻亲”工作永远在行动。2014年6月,民政部印发《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机构工作规程》,以单节三条的形式正式将寻亲服务纳入救助管理政策规范体系,作为重要的专门一块业务流程工作。2018年1月,广东省民政厅统一部署救助寻亲专项行动,发布了寻亲返乡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同年11月,印发的《广东省救助管理机构从业人员守则》第四条提出,“坚持依法救助与寻亲返乡并重,加大寻亲工作力度,尽最大努力帮助滞留受助人员回归家庭”。

  近年来,市救助站成立专门寻亲工作小组,在为受助人员实施生活救助的同时,通过采取各种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寻亲方式,整合利用社会志愿资源,深化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寻亲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据统计,截至今年8月份,市救助站在过去近4年时间里,通过查询系统、电视广告、新媒体寻亲、人脸识别、亲属查询、发函核实、询问协查等方式,共为500多名在汕流浪乞讨人员寻亲成功,并协助他们返回家乡。

  本报记者 李德鹏 实习生 陈淑莹 文/摄

编辑:陈乐芃 发表日期:2021年09月06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