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走过山河岁月的乔清公祠

  我携带着丽日清风,站在五月的石榴树下,瞻仰这座十乡八里最宏伟的建筑——乔清公祠,它清幽明远,蕴藏着很多古老的文化密码,融合了历史的记忆、家族的传说、美好的愿望和精美的工艺,矗立成古朴乡村典雅壮观的景致。

  俗话说“潮汕祠堂皇宫起”,建于1858年的乔清公祠呈“驷马拖车”的建筑格局,分前堂、中堂、后堂构建,层次分明,暗合天、地、人三才观念。墙体用三合土夯实,地铺红砖,厅内采用台梁式木架结构,红桁紫桷、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每一构建都有深远寓意,凸显潮汕建筑的独特韵味。门口屹立着上圆下方的两面石鼓,展现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在先人的认知里,威武的将军最能给人带来特别的安全感,尉迟恭和秦琼便成为门堂上的主角,他们在漫长的时光中护佑着族人安康祥和。

  乔清公祠,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破损严重,众裔孙克己复礼,捐资重修,保留原来的建筑风格。修葺一新的祠堂重新焕发昔日风采,延续族人高木还根的守望。推开厚重的大门,正堂上“思成堂”3个大字苍劲有力,一副对联“思源溯本皆赖先人荣祖德,成业兴家还期后裔耀宗风”,尽显族人追思祖德、继往开来、努力进取的决心。祠堂原是以追远、报本为目的而兴建,不仅是祭祀、供奉祖先先贤的堂宇,也是家族议事、传承礼德、团结族人的重要场所,更体现助学育才功能,是宗族对子孙提供的支持和依托。据说,旧时寒门子弟读书求取功名,一个家庭能力有限,整个家族会鼎力相助。族中子弟得到长辈的鼓励与家族的支持,砥砺奋进,青灯苦读,最终金榜题名。当他为官一方,造福社会,也期盼着衣锦还乡,告慰先祖,祠堂便是他最温暖的记忆;而对远涉重洋、筚路蓝缕的游子,纵然富甲一方、出人头地,最希望也是能有一天荣归故里,静跪在先祖面前述说内心的苦楚与勃发的雄心……族中俊彦的人生轨迹、才识德范成为激发后辈奋发向上的动力,这种温暖沉默的力量,最终铭刻成文化基因中的一种传承——祠堂前庭树立着的旗杆夹,也叫名人石。一根旗杆夹代表一个名人,举人的旗杆夹插在地上,进士的才有方台,三甲上有石狮子。这是一个家族永恒的荣耀,远远望去,便知族中等级与富贵。在历史的变迁中,祠堂还曾经是私塾和学校。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共产党员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以祠堂为据点,开展地下斗争,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红色印记。

  当年在修建祠堂的同时,也编纂族谱——“崇宗祀祖,敦睦族谊”“教训子孙,各安生理”“互助族里,扶危济困”的家规族训,引导后辈自强不息,守正创新。木匾上的家训、对联里的文字、名字里的辈序都饱含传道授德的深远寄托,门堂、斗拱,驼峰及各处的屏门、檐板满是诉说宗祠故事的木雕、壁画、楹联和诗文……时光流逝,它们从未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成为人们理解历史、获取熏陶、欣赏艺术的永久画廊。

  乔清公祠最激情满怀的装饰艺术是在屋脊,无限延展的碧空,成为工匠们挥洒才情的巨大画布。双飞的凤凰、摇曳的翠竹、润泽的灵芝、矫健的神龙、吐书的麒麟充满吉祥寓意,花鸟瑞兽、神仙高士是族人追求富贵、安康、福禄的直接表达,令静穆的祠堂顶脊充满人间气息。

  祠堂散发出的威严气质与诗性光芒,烛照的不仅仅是人心,而是构建了一个族群、一片乡土的秩序,并解答了最深奥的哲学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里,不仅供奉着祖先牌位,更是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叶有根水有源,我们的生命有来处也有归途。一代代先人在血脉的联结中安身立命,在家乡铸造着自己的思想,搭建着自然赋予他们的信仰,家族与祠堂、文化与风俗交融递进,携手走进岁月与生命最深处。每一座祠堂都有故事,它们用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诠释一个村庄的时代文明,记录着一个姓氏的繁衍脉络,牵连着一个家族的成败兴衰,承载着一个社群的共同记忆,成为我们抚摸乡野之厚重、祖辈之荣光、儿时之回忆的符号。

  在敬祖如天的潮汕,乡间闾巷有千千万万的祠堂,俨然一座座乡愁的陈列馆,一如蓝天之下,厚土之上的乔清公祠般旧貌换了新颜,焕发新的生命力,周边建起了农家书屋、篮球场、乡村公园等文化体育设施,它们从传说走进现实,从过去走向未来,在乡村振兴中华丽转身为农村红色文化大讲堂,成为老人妇孺、年轻人们都认同和自豪的新时代文化地标和精神家园。

  留住了青山绿水,守护着流淌在乡土间的汩汩文脉,也就留住了美丽乡愁。

作者:洪梅 文/图 发表日期:2021年09月04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