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赴一场石雕与木雕的艺术盛宴

  本报记者  许玉璇  文/图

  

  位于潮州市潮安区彩塘镇金一村的从熙公祠,是旅居马来西亚柔佛洲的侨领陈旭年于清光绪年间雇请能工巧匠在家乡兴建的一座祠堂。它不仅是一座独特的民间雕刻艺术“展览馆”,也是一部潮汕民间艺人用石头和木头雕刻出来的“动人诗篇”,更是连结华侨华人与家国的“亲情纽带”。

  

  出神入化的镂空石雕装饰

  从熙公祠是一座典型的府第式祠堂,集泥、木、石、嵌瓷工艺之大成,琳琅满目的建筑装饰,使整座建筑物显得更加富丽堂皇。其中最为独特的,就是出神入化的镂空石雕装饰,特别是石网绳、石牛索的打造,可以说是极尽石雕技巧之能事,代表了潮州石雕的最高水平,被誉为“晚清潮州民间建筑的瑰宝”。

  首进门楼前分置着一对精致石狮,门楼屋架为双面镂空石雕。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镶嵌于“门楼肚”上的四幅青石挂屏,每幅挂屏在构图和造型上都精妙绝伦,通过细腻精巧、繁而不乱的多层镂通雕刻技巧,刻画出活灵活现的形象。就像“士农工商”挂屏,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古代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态。最上层为“士”,展示官员出行场面;中间左为“商”,刻画贩夫走卒半途歇息,系紧鞋带的情景;中间右为“工”,工匠们正努力工作;最下层为“农”,有肩担锄头歇息的农夫,有牛背上牵牛的牧童。值得一提的是牧童手中的悬空牛索,长约5厘米,双股相缠,细如牙签,加工时稍有不慎即断,前功尽弃,因此气走了两位工匠;后来的工匠采用“泡水细磨轻刮”的方式,终于完成作品。民间因此有了“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父”的俗语,用于比喻工艺精细难以完成。

  除了石雕挂屏,祠堂的每一件石饰都堪称艺术品。门楼正门两边的柿花鸡心线四棱檐柱上,共有四角十二条凸线和八条凹线,且里外打磨得光滑如镜。据从熙公祠的解说员介绍,光是雕刻这对石柱就花费了十年功夫。柱上横梁悬有一对剔透玲珑、刻工细腻的倒挂石花篮,被《中国美术全集》收录并评为“堪称中国一绝”。

  

  木雕工艺精湛寓意深刻

  从熙公祠的木雕艺术水准同样堪称一流,主要分布于门楼内侧、抱印亭和后厅,金漆木雕、黑漆木雕为主要类型;选材上,以南方湿热地区常见的,防蛀质硬的樟木为主;题材上,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生活场景等入刻,充满地方特色。

  祠堂中的木雕,虽历经百年沧桑,纹路仍清晰锐利。祠堂解说员介绍,各种装饰图案,都有其不同的寓意。垂花柱头,运用了金钱、如意梅花等设计元素,寄寓了多重的吉祥意蕴;“螭龙”图案,也同样寓意美好吉祥。而拜亭下雕刻有名为“戒贪”的图案,其中有一似龙似狮似麒麟的动物,传说它贪心成性,见什么吃什么,最终精疲力竭,淹死东海,这个图案主要寓意则是凡事不能做得太绝,不要太贪心。

  

  海内外各有一座“从熙公祠”

  从熙公祠的始创者陈旭年在少年时期乘坐红头船前往南洋打拼,是开拓进取、拼搏奋斗的海外华侨杰出代表。从熙公祠能够汇集这么多潮汕民间工艺精品,离不开这位华侨浓浓的家乡情结和不屈不挠、追求极致的信念。

  据陈氏后代陈述,在打造“石牛索”的时候,几位匠师都被陈旭年奉为座上宾,每天以极品烟茶相敬,精力旺盛才工作,每天大约只工作二小时。但因为工艺要求太高,三年过去了,还没有打造成功,陈旭年非但不以为意,还依然诚心诚意对待肯留下来继续工作的匠师,最终匠师才把这个石雕难题攻克,为后人留下传世之作。

  从熙公祠建成后,陈旭年因事业发展需要从马来西亚柔佛洲移居新加坡,特意从潮州请去工匠并运去原材料,仿照从熙公祠的式样,在新加坡建成一座“资政第”,因而流传着海内外有两座从熙公祠的说法。“资政第”被新加坡列为国家第五古建筑,1984年还以这座当地仅存的潮式古建筑为图样印发了邮票。该建筑物现为公益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

  从熙公祠不仅象征着潮汕人开拓进取,拼搏奋斗的精神,还承载着华侨华人浓浓的家乡情结,成为海外游子与家国联结的亲情纽带。

作者:许玉璇 编辑:方超 发表日期:2021年07月1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