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 潮阳

潮阳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路,“扶贫车间”助力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潮阳区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快推进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通过提升12个“扶贫车间”,规范管理507个公益岗位,利用171部电脑缝纫机解决妇女在家就业等方式,帮助低收入群众就地就近就业,着力打造见效快、稳增收的扶贫产业链,拓宽增收致富路,让人民群众圆梦全面小康。

  近日,记者在海门镇坑尾村的扶贫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利用各种机械设备进行文具加工。据悉,这些工人大多是当地家庭妇女,由于日常生活中需要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无法到离家远的地方打工。现在村里设置了这个文具加工扶贫车间,工作内容简单易上手,工作时间灵活易安排,很好地解决了她们之前既想照顾家庭又想增加收入的矛盾。工人李姐激动地说:“送小孩上学后,八九点就过来做工。跑远也没办法,趁小孩去上学这几个小时,来这里做工,感谢有关部门为我们提供就业机会。”

  据村干部介绍,村里继去年5月份为贫困户提供4个年均收入2.8万元的公益岗位之后,今年利用中央扶贫资金35万元,加上村集体自筹的1万元,因地制宜,购置折边机、热压机、电脑车、电脑双针车、打扣机、超声波机等文具机械加工设备,于今年2月建成了一个扶贫车间,优先解决低收入群众就业。海门镇坑尾村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陈楚荣说:“每个月每人可以有2000至3000元的收入,一些受家庭限制,在家里带孩子理家务,在这里工作比较灵活,增加收入的同时也能照顾到家庭。”

  在河溪镇南陇村的扶贫车间,一台台切带机不间断地切割出一条条同等长的松紧带,旁边整齐排列的一排排缝纫机上,工人们娴熟地转动缝纫机轮进行内衣加工,不一会儿,一件件成品内衣在她们灵活的双手中加工完成。据村干部介绍,扶贫工作队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于去年11月利用闲置资源为村里的贫困户量身打造了这个扶贫车间,并购置了1台切带机和20台缝纫机。

  张晓华是该扶贫车间的“带头大姐”,每天一大早,她做好全家人的早餐后,就到车间上班,主要负责内衣产品的质量把关、技术指导、订单经营等工作。订单多的时候,勤快的张晓华也经常自己上手赶货。她表示,车间开办以来,一直有订单,工人们在照顾家庭的同时,又有了稳定收入,多则3000多元,少则1000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一些没有工作在家里带孩子的人可以增加一点收入,日子也过得好起来了。”张晓华感慨道。

  

  ■ 记者手记

  着力做好“三业”增收文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潮阳区立足自身实际,积极创新经验做法,扎实推进落实,筑牢民生底线,将“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着力做好兴产业、增就业、添家业“三业”增收文章,让更多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拥抱小康新生活,焕发出向上的精气神。

  “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人民永远感谢党,永远跟党走……”村子里,时常飘来群众自创的“感恩歌”,饱含着他们对小康新生活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坑尾村和南陇村的扶贫车间是潮阳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缩影,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作者:郑奕潘 摄影报道 编辑:许嘉嘉 发表日期:2021年07月14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