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韩江水

忆到万山无语句

  那种泛着粗梗浮着筋脉的黄纸一旦与黑墨接触,略显洇漫舒展,看起来如晨雾春山,雏儿学步,毛茸茸的,看着也觉舒心,居然就喜欢在上边乱涂鸦了。

  

  一

  气、韵、力、势……

  雄强、豪放、峻厉、恣肆……

  肥而有力谓之丰腴雄伟,瘦而有力谓之清劲萧竦;姿媚带韵谓之清雅流丽,质朴入势谓之稳重端庄……

  小时学书,类似的歌诀不知死记硬背过凡几,但到如今,还记住多少,却是难说。只是记得一点:气之盛衰,与个人修为有关,更与个人体力年龄有关,就书法创作而言。

  二

  小时候,父亲陪着练习了一段时间的书法,感觉好像也并没有多少被迫的意味。回想起来,竟发觉原来那时候练字,并不是天生有什么感悟或志向,而是那时写字的纸都是蜡黄的毛边纸,那种泛着粗梗浮着筋脉的黄纸,一旦与黑墨接触,略显洇漫舒展,看起来如晨雾春山,雏儿学步,毛茸茸的,看着就觉舒心,居然就喜欢在上边乱涂鸦了。

  三

  习书,从唐楷始,学的主要是法度。其实,小孩子哪懂什么法度,无非依样画葫芦罢了。或许性喜散漫,竟偷偷痴迷上曹魏两晋的章法。不过,也只是喜欢,那种喜欢说到底还是仰慕、模仿。父亲哄我说,等把骨架根基打好了,还有更好玩的。

  被父亲哄了一阵,回头再练“颜筋柳骨虞脉络”,终掩不住玩的劲头,守不住那心,还是一头栽进宋人的“天真烂漫”里头,字写到这份上,便成了野狐禅。不久,由宋书而转两晋,方始理解父亲所说的“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的意思,只是,那个时候,遒劲的魏碑、厚重的汉碑、浑朴的大篆、和畅的小篆又争先恐后地涌现眼前,教人如入宝库,眼花缭乱之际,哪还有半点分辨选择能力,只好统统举手投降。

  四

  路子走偏了,书也学得东鳞西爪的,要说收获吧,那可能就是落得个眼高手低,所谓观千器而后识艺,但也止于识而已。什么儒家的“中和”、道家的“自然”蕴藏,什么“文质彬彬”“动静相合”“刚柔相济”的内涵,底子打没打下不清楚,基本道理是懂的,但真正提起笔,却是“心中有此意,欲辩已忘言”,徒招行家一哂罢了。

  五

  说到提笔,还有一点趣味,那就是笔纸人事的关系。

  书法,说到底无非就是墨与纸的联姻,人与字的沟通。历代骚客多有论墨色文字、金银纸张,我辈生在穷乡僻壤,见识接触的,也无非就是那些庸俗,不提也罢。只是这字与人,却是任何书家所必须面对的第一要务。曾与一位退隐乡里的长者言谈,长者年轻时曾因书法了得,当时各级文章大字写了不少,突然有一天宣布:从此不碰笔墨。无论亲疏远近,登门求字一概拒绝。再三问及真相,长者愤慨说道:那个辛苦,一言难尽!写小楷,运力至腕;书中堂,气须及胸;若是要写那脸盆大小的字,那就得全身动气,五脏六腑无处不牵涉到啊……这其中牵涉到的气与力,的确非身强体壮不可。最后,我还是恳请长者为我题几个字。只见他手中握笔,闭目凝神,颤抖了老半天,最后长叹一声:不成了。这字,还是以后再说吧。

  六

  月前某一天,突接到长者发来微信图片。图片中他正伫立于一幅书法作品前,神态自得。那书艺风格,似金似鼓,朴拙天真。他在后边附上文字:这是十几年前偶尔一书所得。此后,再没摸过笔墨。

  十几年?长者没说清楚,我也不好再加寻问了。

作者:■谢初勤 发表日期:2021年07月10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上一篇:寒食纪事
下一篇:东华村印象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