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书斋,古村落一道文化风景线

  在汕头古村落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多数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不但拥有书院,而且有星罗棋布的私塾、书斋。假如说书院是耀眼明月,那么私塾、书斋就是闪烁的繁星,密布在古村落的各个角落,与作为文化中心的书院一起,照亮古村落的文化天空,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说起古村落,让人很容易联想到文化教育设施落后,但在汕头古村落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多数古村落文化底蕴深厚,不但拥有书院,而且有星罗棋布的私塾、书斋。

  冠山书院,是广东省现存4座明代及明代以前的书院之一。它不在繁华州府所在地,而坐落在第六批广东省古村落澄海区澄华街道冠山社区。该书院由明代澄海第三任知县蔡楠捐俸银修建,作为教授邑中子弟场所。冠山书院是澄海人好学求知的象征,是澄海人文精神的一大象征。

  假如说书院是耀眼明月,那么私塾、书斋就是闪烁的繁星,密布在古村落的各个角落,与作为文化中心的书院一起,照亮古村落的文化天空,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书斋,指书房,专门放书、储藏书的地方,用以书画之地。书斋是传承潮汕文化的民间组织形式,是培育“海滨邹鲁”气质的主要阵地,书斋数量多寡,常常作为衡量当地文化素质的标志之一。因为有共识,书斋在乡村的历史发展中,得到充分重视。

  笔者在濠江区珠浦调查时,该社区领导介绍,明清时期村里有一个不明文规定,凡是盖大宅院者,就要兴修一所书斋。据不完全统计,明清至民国时期,珠浦书斋有三十多座,这些书斋不但是主人藏书、读书的地方,还多数办成私塾。有名可考的有顶书房、倚石书房、高轩书房(上书房)、远和书房、大夫第书房等。

  中国古村落澄海程洋冈,历来被认为是文化之乡,书斋文化浓郁。据林伯坚的《汕头古村落丛书——程洋冈村》一书介绍,明清时期,大户人家建书斋蔚然成风。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全村书斋34个,其中杏园、梅园、柏庐、松园等 4个书斋远近知名,尤以杏园最有代表性,清代宰相刘墉亲自题写的“题襟馆”匾额挂于书屋正上方,据传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刘墉题赠程洋冈蔡氏,如今仍保存完好。

  清末废科举,各地兴办私塾之风日起。清末至民国初期,程洋冈书斋私塾全面开花,遍及全村,仙美、临江寨、郑厝、坑顶、许厝,全村每一聚落都有书斋私塾。几乎每个姓氏和每个片区均配有各自的书斋私塾。而官宦之家和富人宅第更将书斋视为基本的配置,服务对象主要为家族后代,也兼收邻近异族弟子。(林伯坚《汕头古村落丛书——程洋冈村》)

  清末潮汕有一座闻名遐迩的书斋叫“惜兰香馆”,在现在的潮南区仙家村,由该村先贤郑邦任创办。郑邦任生于商贾之家,少年聪慧,勤奋学习,14岁乡试得中举人,清光绪九年(1883)殿试登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四年报称母病辞官回乡。回乡时,他从京沪等地购来大批图书,在家乡建了“惜兰香馆”。该馆藏书量大,名噪一时,郑邦任被誉为清代藏书家、教育家。

  书斋虽小,但见证乡村的价值观,见证乡村的人文底蕴。书斋多,必定底蕴深,文化味浓。重视书斋建设,便是重视文化和教育。

  据珠浦村里资料介绍,明清期间,珠浦有98人取得功名,其中,清康熙至道光期间仅黄氏就有77人。因此,隆庆版《潮阳县志》记载,“砂多美士”,夸珠浦涌现众多文人雅士。

  明清时期,程洋冈人才辈出,有进士3名、册封进士2名,举人、先生、秀才一批。其中,有任过礼部儒学、南京府尹、海瑞好友蔡时徽;有与林则徐结交甚笃,协助广州禁烟的蔡熙;有任按察司经历,与刘墉结交甚笃之蔡名达。还有反海禁风云人物林道乾。还走出许多画家、书法家、诗人、医生等文人雅士。

  仙家村郑邦任的“惜兰香馆”同样有良性的后续影响。1905年,光绪帝废科举办学堂。郑邦任就在沙陇倡办“履新学校”。这是沙陇和潮阳早期的新式学制学校,敦聘新思想教师,培养了不少人才。1907年,郑邦任又与乡人清朝末科进士出身的范家驹等人创办六都高等小学堂(六都中学前身)。聘请留学人士主持学堂,很快成为潮汕一所出色的学校。

  同村后辈郑尧臣在上海发迹后,建造龙溪精舍,也大量藏书。郑尧臣是民国时期的大藏书家,藏书可与丁日昌和饶锷相媲美,除了藏书外还有刻印。现在,网上还热卖《龙溪精舍丛书》。

  北宋诗人陈尧佐一句“海滨邹鲁是潮阳”,千百年来,让潮汕人一直引以为荣。究竟是夸奖之词,还是名副其实?古村落里书院、书斋,就成了这句诗的最好注脚,也是潮汕崇文重教的物证。

作者:■姚望新 编辑:林敏秦 发表日期:2021年07月10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