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言汕语

唤醒沉睡资金,更要唤醒沉睡作风

  一方面民生需求“嗷嗷待哺”,另一方面大量资金在账上“呼呼大睡”。这种强烈的反差,危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沉睡的资金”背后,折射出的常常是职能部门“沉睡的作风”。

  

  最近,全省通报某专项资金一季度支出情况,汕头的该项资金支出没有达到时序进度,全省排名倒数第二,未支出金额更是全省排名倒数第一。市政府常务会议日前专门对此进行通报,查摆存在问题,对相关责任单位提出严肃批评。

  每每听到这样的消息,难免百感交集。好政策不落地,就是“最大的浪费”。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几千万元的政府救助补助资金躺在账上“睡大觉”,并非“巧妇”无米,而是“巧妇”不作为。一方面民生需求“嗷嗷待哺”,另一方面大量资金在账上“呼呼大睡”。这种强烈的反差,影响了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危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造成资金沉淀,既有主体责任部门重发文轻跟踪、重安排轻落实的问题,也有基层经办单位工作不扎实、不上心的问题。“沉睡的资金”背后,折射出的常常是职能部门“沉睡的作风”。令人担忧的是,类似的“好政策不落地”现象并非个例。如果仔细梳理一下我们近年来各个领域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地”情况,认真清理一下我们的政府补贴、扶持资金在现实中的兑现比例,或许,事实会让我们汗颜。从今年起,市政府定期把政府系统因推进不力或排名靠后受到上级批评的情况,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就是为了去除某些部门的懒病,打好打赢营商环境翻身仗。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当下汕头,迎来了极其难得的政策机遇叠加期、加速发展黄金期。但是,争来了政策、项目和资金,并不意味着大功告成。政策红利从来都不可能自动变现。面对中央、省里不断加码的扶持,汕头应该如何不负嘱托、“迎头赶上”?更有效地用好政策工具,更充分地发挥政策效应,让好政策能够产生好效果,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尤为关键。

  “最后一公里”虽然很短,却关乎成败。政策落地出现问题,有可能是缺乏执行细则或是配套措施,“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造成优惠政策看见容易拿到难;也可能是政策门槛过高,申报程序复杂,让企业在申报路上备受“考验”;还有可能是执行环节的堵点、难点、痛点多,造成政策落地“肠梗阻”;更有可能是有些部门依然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稻草人式的履职导致层层甩手、层层失守……干部沉睡症,让明明是含金量高的好政策不仅产生不了好效果,甚至会给企业添乱、给群众添堵。

  说到底,好政策的落地效果,体现的往往就是执行部门的工作作风和执政水平。政策执行过程自由裁量权少一点、审批环节减一点、政策兑现快一点,企业和群众才能有明确的预期;用帮扶心态而不是管理心态做服务,才能让资金“快分、快下、快导”;借助“粤商通”等平台向企业精准推送政策信息,甚至送钱上门,才能让好政策高效落地……此外,对政策实施的实际成效,也要及时“回头看”,该调整的调整,该完善的完善,力戒空转,以实效说话。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抓而不实,等于白抓。真心诚意为企业和群众排忧解难,就要根治懒政怠政顽疾,更有创造精神推动落实,让好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者:皓月 编辑:姚欢 发表日期:2021年05月2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