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天下 > 财经

95%以上零售业务可通过手机办理

数字化转型加速,手机银行成竞争热点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的普及,近年来手机银行逐渐成为各家银行服务客户的主要渠道之一,成为银行展示其金融科技成果,实现数字化、智能化服务的落地平台,在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非接触银行”服务兴起

  近日,记者先后跑了市区多家银行的一些营业网点,发现人流量都不大,有的网点甚至半个小时都没有一个人进来,只有办理房贷的柜台前顾客较多些。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经济活动离不开钱,那么与之相关的大量业务是如何消失于无形中的呢?答案就是手机银行。记者看到,以工行手机银行App为例,里面的“常用”(个人账户、养老金等)、“账户服务”(电子工资单、住房公积金、无卡取现等)、“转账支付”(境内外汇款等)、“投资理财”(贵金属、国债、基金等)、“生活缴费”……几十样功能令人眼花缭乱。人们平日里需要用到的银行功能,这里基本都齐全了,连在线购物、美食外卖、影音娱乐、交通出行等等服务都有。打开另外一个手机银行,其功能也差不多。

  “现在一部手机拥有的功能就几乎相当于一个支行。”一家银行的首席研究员董先生告诉记者,以该行为例,据统计目前95%以上的零售业务可通过手机办理。“能达到这个数字背后有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互联网和信息科技为手机银行的服务方式提供了强大支撑,另一个是越来越多客户偏爱数字化、移动式的服务体验,原先的营业网点难以满足客户随时随地获取服务的需求。”

  多名业内人士认为,去年以来防疫的需要也促使“非接触银行”服务兴起,进一步提升手机银行的应用。如今,以手机银行为主的各类App,已经成为各银行服务客户的第一触点,用户活跃度持续增强,功能和服务越来越丰富,普及率、渗透率不断提高。在刚过去的8月份,中国银行、邮储银行等都相继升级手机银行App版本,创新打造公司金融、个人金融、普惠金融和财富管理等各类金融服务,“抢跑”非金融服务“赛道”。

  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转变

  在衡山路一肉菜市场做生意的赵先生,手机里下载有两三个不同银行的手机银行APP,以应对日常的交易需要;读者小张平时银行卡还款、与哥哥分担照顾退休父母生活费用等都是通过手机银行处理,已经很久没有去过银行营业厅了……记者注意到,如今很多人已由原来的跑银行、使用银行卡,转为现在的使用网上银行,不少人的手机里都下载有不止一个银行的APP。

  以客户规模、客户活跃度等指标均保持同业领先的建行汕头分行为例,截至今年8月底,该行在本市的手机银行用户数达149.67万户,交易量1.08亿笔,交易额达0.24万亿元,MAU(月活用户)突破45.9万户。交行汕头分行透露,近两年来咨询手机银行业务的顾客很多,有八成左右的新开户顾客会同时开通手机银行,其中年轻人占比100%。

  “随着金融改革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单纯线下网点已无法满足小微企业客户对快捷的需求。”某银行后台中心张经理透露说,去年该行线上贷款申请20余万户,占小微企业贷款总量的65%。

  “目前,手机银行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不仅局限于存款、贷款、理财、结算、转账等金融服务,还包括生活缴费等多种便利生活的非金融服务,综合化服务特点突出。”邮储银行分析师娄飞鹏说。

  为方便客户使用,各家银行不断对手机银行App版本进行迭代更新,手机银行的功能不断丰富完善。预计未来通过手机银行渠道将有更多综合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并加载更多的非金融服务,让客户可以获得更加优质、便捷、安全的服务。

  适老模式让服务更简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许多市民对手机银行的应用有两个顾虑:一个是如何确保资金的安全,另一个是中老年人群如何使用。

  建行汕头分行业务部门相关人士介绍说,针对安全性问题,建行手机银行具备身份认证、黑名单交易阻断、账户分级控制、超时退出等功能,并且对客户做的所有交易全程加密。同时,为了确保手机银行安全性,银行还把客户身份信息与手机号码建立了唯一的绑定关系,他人无法通过其他手机号码进入客户的手机银行。另外,手机银行客户端也使用手机硬件信息与身份信息绑定,采取了登录密码保护、交易额度限制、短信动态口令等多种手段防范业务风险,保证手机银行电子交易平台的安全。

  现今老年人群上网“冲浪”十分普遍,但一些人感觉手机屏幕上字体太小看不清楚,想使用手机银行办理业务怕出错。对此,各家银行都推出“关爱版App”,在业务流程上进行适老化改造,可支持大字体显示、语音识别以及屏幕阅读功能,在功能上精选了话费充值、养老一账通、医保电子凭证等常用业务,有的还接入了语音转账等服务,解决好老年群体看不见、听不清的问题。

  本报记者 陈 敏 文/摄

编辑:胡晓娜 发表日期:2021年09月14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