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观点

保护传承“老汕头”历史文脉的思考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汕头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在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中提出保护传承“老汕头”历史文脉,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近年来,汕头持续不断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探索“非遗”创新发展,繁荣精品创作,推进文化惠民,促进文旅融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培养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人才队伍,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现状

汕头作为潮汕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兴盛地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实力雄厚——国家级项目14个,省级项目51个,市级以上项目160个,全面涵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类别。

近年来,我市坚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通过实施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八个一批”工程,推出了一批非遗主题展示平台,同时推出了非遗讲坛、工夫茶艺沙龙、我是非遗小小传承人等品牌活动;充分发挥2022中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大会的“溢出效应”,不断开展“互联网+非遗”“非遗数字化”等创新尝试;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人才集聚中心,着力构建“文化技工”培养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文化自信的汕头“文化技工”队伍。

这一系列的举措,在保护传承“老汕头”历史文脉上取得了喜人的成效: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2018年,汕头市非遗保护中心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非遗保护先进集体”;建成全省首个地方剧种的保护传承基地——广东潮剧院潮剧保护传承基地,并成立“姚璇秋艺术传习所”。

存在问题

(一)工作机制仍需补强。“老汕头”历史文脉的传承是一项体系性工程。当前,我市在历史文脉的保护传承呈现“九龙治水”的局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工作机构设置涵盖了各级文化部门、表演机构、社会团体以及民间力量,但整体性的保护传承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与考核机制,保护传承工作力度不足,没有真正走深走实,达不到相应的效果。

(二)文化特色不够突出。“老汕头”历史文脉融于传统潮人文化之中,传统文化、华侨文化、特区文化、海洋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相得益彰。由于城市发展等原因,以往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宣传和传承创新不够,广大市民对历史文化特别是本土文化的了解并不多,造成汕头这座城市当前的文化特色不够明显,在潮汕文化方面与潮州、揭阳相似,在华侨文化方面又与漳州、厦门相似。而对于“老汕头”文化底蕴,仍未能从整体上对这些特点予以准确把握,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

(三)保护传承零敲碎打。汕头在建筑层面至今仍保存着大量传统民居、开埠建筑以及民国建筑,在文化层面仍保留着潮剧、潮乐以及歌册,但是对“老汕头”历史文化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认识不够,注重了“点”的保护,而忽视了“线”和“面”以及整体规划。以汕头开埠区为例,在建设上过于强调小公园片区在开埠时期的重要地位,忽略了妈屿岛、大小礐石以及崎碌片区也是汕头开埠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文脉载体亟待开发。文脉的非物质性载体是场所信息的一种抽象载体。作为文脉背后的物质载体,我市的开发力度是值得肯定;但是物质载体背后的非物质性载体,即背后呈现的精神,其开发力度仍存在距离。以火焰文学社通讯处旧址为例,其背后所蕴含的潮汕籍左联作家的精神亦是“老汕头”历史文脉的一部分。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即便是我市的文学创作团体,也对火焰社知之甚少,相关主题的文艺创作更是浅尝辄止、浮于表面,亟需加强保护和深度挖掘。

思考与建议

(一)强化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工作机制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大力吸引文物保护志愿者、文艺创作志愿者加入到队伍中。

成立跨区跨部门跨行业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适当配置专职工作人员,规范有序管理我市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工作。

用好用足经济特区立法权,科学谋划出台《汕头经济特区历史文脉保护传承工作条例》。在法治保障下,配套中长期发展行动规划,确保法规政策落实到位。

依托大数据平台构建历史文脉载体数据库,组织专业人员汕头市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生存状况、分布区域、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相关民俗活动,对保护情况音像、图片、文字资料摸底普查建档。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财政投入保障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并将其列入每年的财政预算。积极争取省财政、文化部门以及国家的专项资金。作为补充,制定吸纳社会资金尤其是海外华侨资金的优惠政策和措施,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好的资金投入机制。

(二)准确定位城市文脉内核

城市文脉的内核是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许多著名城市也因它们独特的文化遗产而蜚声世界。近现代发展历程中,汕头经历的中西文化碰撞历程最能凸显汕头的城市历史文脉特色。

一是建议重点建设华侨记忆文脉节点,继续着力建设“一街、一馆、十村”的多维立体侨文化空间,升级改造华侨历史文化博览街区,积极规划建设潮汕华侨博物馆,大力建设十个兼具“潮”“侨”文化特色的“最美侨村”,凸显侨乡魅力,构筑潮侨精神家园。

二是建议创新建设文学青年文脉节点,在现有火焰文学社通讯处旧址、杜国庠故居、秦牧故居和汕头友联中学基础上,大力推动市文联、市作家协会打造汕头文学新名片。

三是建议持续建设传统潮汕文脉节点,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对有一定价值的传统民居和民间文献予以保护,纳入城市文脉保护传承名单。

围绕上述三个内核,用城市历史记忆与个性文化留住乡愁,形成独具特色的汕头城市文脉特色。

(三)紧扣城市历史文脉串点成线

鉴于当前城市历史文脉的现状和前期成果,建议从两个层面体系性穿点成线。

一方面是尽快拓展开埠区的范围。在现有小公园开埠区的基础上,将妈屿岛、大小礐石以及崎碌片区纳入汕头开埠区范畴,有层次、有侧重地体现汕头开埠历史风貌。

另一方面是整体规划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以潮剧传承为例,要在潮剧表演人才的培养,加强对潮剧创作理论、作词作曲和剧本创作的培训。

(四)提炼丰富历史文脉内涵

文化遗产和历史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做好保护性开发,延续和丰富其文化内涵。

一是要继续做好地名、店名等历史文化符号的保护与传承,对已消失的历史地标,通过模型复原等形式,重现昔日风采。

二是要大力挖掘历史文脉内涵,尽快组织专家学者历史文脉背后的信息,推动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历史文脉创作一批优秀作品。

三是加强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品牌经营,让历史文脉真实可触,不断增强市民的家国情怀,让游客知道“老汕头”历史文脉的独特魅力,进而转化为文化产业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作者单位:汕头市濠江区政协文史委)

作者:杨基平 发表日期:2023年06月20日 来源:汕头日报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