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为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乡村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是运用本土文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的体现,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本土文化独特优势,也可以创造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空间,促进乡村振兴发展。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将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纳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整体格局,旨在激发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活力,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汕头的乡村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融合力,蕴藏着强大的经济价值,是文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宝贵素材,值得我们统筹规划谋发展。
丰富融合内容,充分发挥文化创意思维。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时刻保持文化创意思维,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大程度开发利用特色文化,运用文化独特的魅力,为产业创造新意,助推发展。特别是将文化要素和创意完全融入产业发展过程中,增加产业亮点和创造新产品。比如将潮汕古建筑营造技艺与现代建筑模式巧妙融合,设计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民居建筑,既是发扬光大潮汕古建筑文化,也能为现代建筑锦上添花。又如,在重要节日或者周末,举行大型民俗文化游展,开办大型文化集市,利用文化市场打开相关旅游路线和拓宽产品销售路线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融通文化资源,连片规划实现区域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通过融通周边各种文化和产业要素,综合各种资源,打通空间界限,扩宽交通路线,将乡村各种有机资源盘活,优势互补,科学规划成片发展区域,形成多元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打造文化+饮食+旅游+商业+娱乐等共赢的平台,不仅能带动产业和经济发展,也能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入新阶梯。考虑将一些特色民居改建成有潮汕特色的民宿,为游客提供住宿休息场所;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村落形成旅游打卡点,为游客提供手动体验感觉;将潮汕粿品、鲎粿、橄榄菜、糖葱薄饼、牛肉丸、卤水、生腌等富有特色的汕头美食,与特色古寨相结合,打造汕头美食街、步行街、潮汕文化集市等,为游客提供购物消费场所。
重视文艺传承,巧用和培育手工艺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事传统工艺行业的青年人寥寥无几,这些传统技艺也渐渐陷入后继乏人的境地,文艺人才出现了年龄断层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专门提出,“要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引导青年文艺工作者守正道、走大道,鼓励他们多创新、出精品,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在谋求发展的新征程中,深入挖掘一些优秀传统文艺人才,加强对本土青年文艺人才的培育和支持,集思广益,凝聚智慧力量,也能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特别是将他们灵巧的工艺技术融入产业要素中,寻求新突破,创造新的就业和发展空间。例如,将大寮嵌瓷、壁画等的传统工艺技术和英歌舞人物等精美的文化元素融入到手办、动漫、玩具、服装、茶盒等设计当中,制造具有潮汕特色的传统非遗特色文创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也具有收藏价值,实现产品的增值。
做好宣传表达,打响乡村品牌的知名度。在乡村品牌规划建设完成之后,要善于运用多种媒介,形成文化+新媒体的模式,讲好汕头故事,传播好汕头声音,积极向外界传颂汕头的乡村之美、建设之美、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讲述汕头美丽故事、红色革命历史、精彩民俗文化以及深厚的侨文化等,才能更好地推动汕头新形象走向全省、全国、全世界。抖音、快手、公众号、微博、直播等新媒体途径,影视媒介或知名人士传播等方式,都是非常有力的宣传途径。《新游记》黄子韬、张若昀出现在两英街头,林更新、岳云鹏等到铜盂学英歌舞,一度将两潮推上娱乐新闻热点,潮汕工夫茶、英歌舞、牛肉火锅等潮汕传统文化和美食也迅速在微博抖音上掀起一波热潮。在条件成熟下,通过引入一些较好的影视创作或者综艺节目拍摄,无疑是对本土文化和形象一种极好的推广方式,更能促进相关旅游、饮食、文创等商业经济的发展。
在实现文化与产业深层次高质量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方方面面和各行各业共同努力,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村民、文艺工作者等多方力量广泛参与,综合各种要素和资源,以文化、科技、信息、创意、资本、市场、人才、品牌等要素集聚创新,激发全区人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地区传统工艺振兴,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和产业市场,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汕头篇章添上浓厚的文艺色彩。
(作者单位:潮南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