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观点

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紧紧抓住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着力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构成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生阶段性重大变化。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是高质量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只有对这个问题有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完整准确理解新发展理念,以全局性谋划推动发展全局深刻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标志着基本国情发生了重大变化

用运动的眼光看待事物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正确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及其阶段性变化,是我党制定路线、开辟道路、形成战略的基本依据。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党中央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标志着我国基本国情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的工作思路、工作重心都要作相应调整,这是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

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反映出我国的发展基础已经发生了重大改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已经建立起相对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但经济基础依然薄弱,各领域与国际前沿均存在较大差距。现今我国已经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超过了欧盟总和,在众多领域实现了与世界并跑,部分领域已经处于国际领跑位置。202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1.255万美元,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反映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总量不足以及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虽然中国经济社会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尚不能充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如何加快创新动能培育、如何更好地兼顾效率与公平,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必须致力解决的问题。

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需要我们全力推动发展全局深刻变革,走高质量的发展道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钥匙,要求我们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聚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发展全局变革,是通往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中国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和全面贯彻的基本方略。

“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制约中国发展的结构性与全局性问题

改革开放后一段时间,我们致力于推动经济高增长,对发展平衡性问题重视程度不足,致使经济与社会发展间的差距拉大,经济系统内部也出现了多方面的结构失衡。这不仅不利于推进公平建设,对效率提升的制约效应也日趋明显。其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供给侧高质量发展不充分。维持各经济部门结构平衡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在现代国家中,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是一国的根基命脉所在,合理发展的虚拟经济有利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推动实体经济更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我国虚拟经济部门发展势头迅猛,但是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发展出现了基础不牢、原始创新不足、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受制于人的隐患,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出现长达10年的持续下滑。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要素配置效率、调整生产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二是区域与城乡发展不平衡,国土空间格局高质量发展不充分。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过大不仅是我们共同富裕道路上的两大拦路虎,也严重降低了要素的空间配置效率。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致使东部生态承载能力趋于极限,而中西部尚有广大国土空间处于开发利用不足的状态。在城乡层面,虽然乡村振兴已取得了显著成果,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但城乡二元结构尚未充分打破,人与资本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合理配置的渠道依然不畅通。必须以构建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区域发展格局为目标,积极推动城市群和都市圈战略,推动区域与城乡发展更加平衡高效。

三是宏观层面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平衡,扩大内需格局发展不充分。大国发展最终都必须通过内需拉动来实现,扩大内需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基点。长期以来,我国储蓄率一直处于全球高位水平,投资在GDP中占比偏高,消费的拉动贡献相对不足。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不仅会形成新一轮产能过剩隐患,而且会导致投资效率逐年下降,企业债务风险上升。扩大有效内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入手,一方面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质量,以高质量的供给提振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改进三次分配体系推动居民增收,壮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降低社会收入基尼系数,增加居民消费力。最终形成投资有效、消费旺盛、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内需持续扩大的良性发展格局。

四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民生事业发展不充分。谋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看病难、看病贵、择校难、上学贵、养老难、养老贵等问题,仍然是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民生事业经费投入,着力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大大增强,但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我们的民生事业建设还有相当多的课要补。

五是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不平衡,绿色动能发展不充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环境和生态产品日益增长的需要相比,我国的生态环境总体不佳的矛盾依然突出,生态治理压力很重。中国也是世界第一个尚未完全完成工业化,就将节能减排上升到国家战略,大规模开启生态治理的国家,必须为人类探索出一条绿色工业化的新路径。

以创新思维、改革魄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

一是要充分以改革进一步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既有属于效率领域的,也有属于公平领域的;既有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效率配置优势的,也有需要进一步加强全局性谋划统筹的。必须用好用足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势,特别是要着力围绕调动地方积极性、进一步加强市场活力、提升市场有效监管三个领域积极推进。

二是要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进一步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高质量发展需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创新的主体是人,要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进一步释放包括企业家、科研人员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创新激情。要以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进创新的新型举国体制建设,夯实我国的基础研究能力,补齐在关键技术领域的短板,进一步增强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自立自强开放创新道路。

三是要充分释放超大规模市场潜力,进一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超大规模市场潜力是支撑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壮大国内大循环、高水平链接国际大循环的底气所在。要大力构建全国统一市场,让商品、要素、知识更充分地流动起来。要加快建立适应国内最终需求的供给体系,发挥需求的牵引作用,形成超大规模的市场需求与超大规模的供给能力之间良性互促循环。此外,要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促进构建从市场开放走向制度开放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原载2022年9月19日《南方日报》

作者:□ 向晓梅 发表日期:2022年09月27日 来源:汕头日报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