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视察时要求,汕头要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改革开放,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改革开放以来,汕头经济社会发展曾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新时期,中央、省委省政府对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有着清晰的新要求,广大人民群众对汕头发展,有着新期盼,这些都浓缩在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以下简称现代化活力特区)的实践中,笔者认为,这正是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出发点。
“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提法鲜明,是一套切合汕头实际、系统化的汕头城市治理模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模型,由一个构建一个打造三个建立组成。一个构建即“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一个打造即“打造以‘三新两特一大’新产业格局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三个建立即“建立立足于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公共服务配套体系、高质量城市文明为基础的,匹配高质量高层次工业产业发展体系的城市治理与土壤培育”。
一、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特区”全面理解“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要建立现代化活力特区,汕头首要解决的是“立什么样的市”“强怎么样的市”的核心问题,才能实现“以什么立市”“以什么强市”的路径选择及方法论建构。
从国家定位看,汕头的发展不是要成为另一个深圳或厦门,而是要通过弘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尝试一条新的城市发展之路,是要做到“更好发挥经济特区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发挥改革开放重要窗口和试验平台作用”两个更好。
要实现两个更好,要在经济上(经济综合实力和城市竞争力位居沿海开放地区前列)、营商环境上(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发展质量上(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有所建树。可以说,“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正是建设现代化活力特区实践中,汕头关于 “立什么样的市”“强怎么样的市”的积极响应,是指导汕头建设实践的模型纲领。
二、从 “打造以‘三新两特一大’新产业格局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入理解“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推动城市发展,关键靠工业、基础在产业,而无论工业还是产业,经济运营主体毕竟是企业,企业是创造价值的主体。是城市企业群的现代化水平和治理能力,决定了城市现代化经济体系建构的程度。
汕头要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首要的是发现具备构建该体系的企业群,“三新两特一大”,正是这一企业群的综合代表,其考量的是产业体量、优质存量、潜力增量三个方面。
从产业体量看, “三新”的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即有明星企业,也有朝阳产业,三者五年内每年产值有望达到3000亿。从传统存量看,“两特”的纺织服装、玩具创意特色传统产业,规模大、产业链完善,其中纺织服装增加值约占全省总规模21%,内衣家居服名牌产品占全国75%以上,工艺玩具产量约占全国18%。从潜力增量看, “一大”的大健康产业全球市场潜力巨大,五年内产值有望超过300亿。
“三新两特一大”并非汕头产业全部,但以此发展现代化产业龙头,拉动优势产业、潜力产业提质升级,形成领头羊或独角兽群,带动更大范围的产业发展,是“321”的核心价值。
三、从“建立匹配高质量高层次工业产业发展体系的城市治理与土壤培育”深刻理解“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每个城市,都希望完成从传统经济体系向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跨越,但若只关注出台的政策、优惠是否吸引企业,忽略城市治理系统、培育土壤对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匹配性,企业的引入与投资,只会是短期投机行径。
企业有天然的趋利避害本能,选择什么样的城市作为发展的地理空间和人文空间,有各自的选择逻辑。作为系统化生态工程的城市,是政策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动态聚合,这些聚合形成了城市综合能力在招商引资上、发展企业上的综合能力投射,这个投射叫做营商环境。
经济现象是城市治理的结果,营商环境更优的城市,对企业吸引力越大,对资金、人才的吸引力亦越大,但在过去,我们仅将营商环境视为局部的政策优化和服务便捷,忽视了城市文明、文化、公共配套等软实力的建设,实践证明,这些要素才是城市能否让企业更赚钱、更发展看不见的影响力。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高水平公共服务配套体系、高质量城市文明相辅相成的,没有国际通用营商环境,没有医疗教育交通的高质量配套,没有高水平的文化交流氛围,吸引不到优质人才,更无法让以优质人才聚集的现代化企业落地生根。
汕头许多冒尖产业小而散、技术不够新、品牌缺明星,不在于本地企业不愿发展、不愿花钱投入研发,恰恰,好企业宁愿将利润投在北上广深研发中心,花更大成本聘请人才,就是有一颗希望发展的雄心。而人们往往将他们在本地的中低端发展归之为企业问题,而笔者认为,这是缺乏对营商环境的反思。
四、汕头的“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模型,应是以进一步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的城市治理模型
1、“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模型,应是一个辩证的、发展的、开放的城市治理模型,是实现不同阶段目标的模型。在一定阶段内,服务目标产业群做大做强,赋予企业家更多信心,在更长的阶段里,在于汕头建构具备有利于企业良性成长的治理体系,培育新兴企业的良性土壤,以彻底激活汕头现代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应有作为。
2、“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实践,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开放,这是发展生产力、提升产业效率、释放城市能级的应有之举,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的时代实践,而这些都需要创新驱动。
3、深化“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为汕头发展的共识模型、实践模型,加强系统性理论研究。同时,加大“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模型的宣传及公关工作,在本地企业、市民充分理解基础上,更要面向更广泛的企业家群体、华人华侨、潮籍精英,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媒介的信息传达。
4、建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链长及专班。汕头在实践“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时,最重要的创新,应是借鉴他市链长经验,打破原有的科层制管理模式,成立市委书记任总链长、市领导牵头的产业专班,先就“321”涉及的六个产业设立相应专班协调管理。每个专班应聚集发改、工商、工信、招商、商务、住建、国土、税务、统计等多个部门精英,为各个行业的发展协调资源、提供要素配置的协助。
5、成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书记直通车及专项工作管理小组。发挥各级参政议政渠道作用,企业可通过直通车或各级政协,反映相关问题,每月集中有代表性问题,集中处理;每季度对“321”相关产业发展情况、遇到困难及挑战、帮助协调进度,集中汇报、合并研究。
6、建立更广泛由全国、本地专家学者、研究机构、企业家、主要媒体代表组成的智库,定期提供调研报告和研究结果,强化整个“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模型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提炼、路径总结,真真实实做到可全国推广模型建构。
(作者单位:汕头市泰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