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观点

在“两个结合”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强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强调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重要论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深邃的理论思考和宽广的历史视野,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和路径,对于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理论发展新飞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

  《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党的百年奋斗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机吸纳和批判继承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演变的基本规律,科学预测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事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强大思想引擎和巨大精神动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在近代中国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始终遵循的指导思想。”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既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近代以来中国的特殊国情、中国置身的世情和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进程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郑重而鲜明地标注在自己的旗帜上,一部百年党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百年党史不仅生动演绎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华大地、孕育中国共产党诞生、指导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鲜活图景,而且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中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相映生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决议》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必须中国化才能落地生根、本土化才能深入人心。”“21世纪马克思主义”肩负着“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潮流”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创新,让东方古老的中国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场,历经百年永葆青春的中国共产党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主体力量。21世纪的中国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辜负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的神圣使命。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刻科学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的正确战略决策,及时解决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一道道极为复杂的难题,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两个结合”的典范和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国大地,深刻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顺应新时代潮流,是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最新样态,既是指导21世纪中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指南,也是解决当今世界发展难题的智慧结晶。

  当前,“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临着“人类社会向何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既要阐明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和未来走向,又要阐释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更要关注“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样态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各种矛盾和问题也进入集中凸显阶段,如何及时应对和有效化解国内外各种风险和挑战,要求我们党立足当代中国实际,把握时代走势和特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胸怀“国之大者”,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勇于结合新的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善于用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思想伟力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

  《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悠久历史中不仅塑造了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精神品格,而且涵育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血脉与身份认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基和土壤,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识源头和精神皈依。马克思主义能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扎根生长、枝叶扶疏、硕果累累,演变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主流意识形态,这绝不是偶然和巧合的,有其逻辑必然性和文化同一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其内在机理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是相融相通的。中华文化历来倡导的“阴阳和合”“因地制宜”“福祸相依”等朴素辩证法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高度契合;中华文化追求的“小康”愿景、“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理想,与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异曲同工。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厚重性和包容性的中华文化作为精神母体,将世界性和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根基,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碰撞、互融互鉴,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传承民族文明精粹。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现代视野接续中华文脉,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制度、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度结合,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成为时代发展的热切呼唤,成为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在新的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发掘中华文化中的重民本、尚仁爱、崇正义、讲诚信、趋真善等优良品质,系统阐发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理念和道德律条,将中国的历史经验、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精准恰切地融入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里,通过东方思想和西方文化的深度交汇,凭借历史赓续和当下创造的有机融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卓异的中国气派和浓郁的中国风格,进一步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风采和真理力量。

作者:刘金祥 发表日期:2022年01月19日 来源:南方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下一篇:攻坚克难再奋进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