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地处广东省东部,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与海西经济区核心区的连接部,是汕潮揭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也是“一带一路”中15个重要港口城市之一,更是我国沿海经济带上粤港澳大湾区、海西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三大经济区实现经济大循环的重要战略支撑点。
伴随特区建立,40多年来,汕头艰苦创业、大胆探索,已经形成一定基础,工业特色鲜明,拥有一大批具有实力的工业企业。但受到外贸需求不足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汕头工业发展亮点不足,增长乏力。特别是在交通建设上,薄弱的基础、对外互联互通的短板、中心城区北岸与南岸内海湾的隔断,导致了长期的经济往来不便。狭小的汕头市区,依托港口经济,没有经济腹地的有效支持,经济发展后劲乏力,市场活跃度低迷。地理上的分割,使汕头南北两岸的人力、物力、市场等资源无法融合成一个整体,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辐射周边地区,城市发展扩大的内驱动力不足。
当前,中国已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交通运输与产业融合发展已经成为交通运输自身转型升级和经济社会系统转型升级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交通建设的不断深入,国家、广东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交通发展规划,赋予了汕头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新定位,为汕头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指明新方向、提出新要求。
为此,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加大统筹谋划和推进力度,加快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坚持新发展理念,要以深化交通运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完善全市交通网络设施,构建融合发展新模式,进一步优化全市公路路网结构,加快交通与工业、农业、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强化项目支撑和要素保障,为全市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更高起点上发挥道路交通助推产业发展的先行保障作用。
一、围绕产业发展,布局全市综合交通网络
结合《汕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和《汕头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全方位对接融入“双区双城”建设、强化“核+副中心”动力机制,以打造高水平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强化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为主要抓手,构建立足市域、统筹汕潮揭都市圈、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互联互通综合运输通道和立体交通体系。强化汕头市粤东中心城市的作用,加强对周边省、市县区的衔接,提高中心城区对各区县的辐射带动作用。紧紧围绕全市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各种运输方式融合,加快干线铁路、城际铁路、综合运输枢纽、智慧交通建设,发展壮大港口,持续推进高速公路网、普通公路网、四好农村路等建设,逐步完善经济高效的现代交通物流服务体系和舒适便捷的公共出行服务体系,着力增强现代交通治理能力。
二、探索“交通+”新模式,助推产业融合发展
“交通+园区”。产业园区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平台,是产业项目建设的主要阵地,而交通建设正是园区发展的翅膀,助推产业项目落地的驱动力。当前,汕头全市聚焦“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科学谋划产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工改工”,促进工业园区提质升级,推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要聚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依托港口、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布局,整合汕头三个国家级功能平台、市域内重点产业载体及关联空间,规划大型产业园区。按照“制造业两翼齐飞,科教创新、现代服务与对外贸易环湾支撑,飞地园区协同发展”的思路,坚持“产城融合”理念,培育壮大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健康、新一代电子信息等四大战略性产业,赋能再造纺织服装、工艺玩具、化工塑料等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提档发展生产和生活性服务业,适度前瞻布局数字经济等未来产业。大型产业园区核心区六合先进智造区位于汕头市澄海区,规划面积约76平方公里,是汕头市规模最大、发展腹地最充足的产业片区,应尽快规划过境高速公路、直达园区的快速路网以及相应的物流场站。濠江区滨海临港产业片区位于大型产业园区的广澳国际贸易区,应突出海上风能、高端装备制造、临港化工布局,加快疏港铁路、粤东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港铁、海铁联运,辐射粤东、闽西南、赣南等地区。充分发挥水路和铁路运输中安全经济、绿色低碳等优势,运用多式联运的方式,打通高效、安全、便捷、低成本的物流新通道,搭建粤东地区与内陆经济腹地货物往来的桥梁。
“交通+旅游”。围绕A级景区通等级路、乡村旅游热点通柏油路(水泥路)目标,修建旅游公路。同时,健全高铁站、机场等重要交通节点至南澳岛、小公园、礐石风景区、樟林古港等景区以及景区之间的游客接驳体系,开通城区—景区专线公交或客运班车,建设游客集散中心,推进南澳环岛旅游公路等项目建设,以南澳岛等旅游资源丰富地区为重点,加大旅游绿道、邮轮游艇、汽车营地、通用航空等先行示范,积极培育符合民众消费特征的交通旅游业态,构建全域旅游互联互通的交通“大动脉”网络。
统筹考虑农业、文化、旅游等要素和交通需求,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做好“补短板”工作,完善各方面要素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有机衔接,加快打造精品综合线路,规划濠江、潮阳、潮南、澄海乡村旅游经精品线路,串联沿线的农业综合体、旅游景点,打通闭合线路,形成具有农事体验、水果采摘、露营观光、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旅游产业。
“交通+物流”。加快广澳港区、海门港区、疏港铁路等建设,打造粤东港口群核心港区和公共物流枢纽港区。健全客货枢纽体系,高水平建设汕头火车站及枢纽一体化工程,突出多式联运和无缝衔接,打造高效便捷的多层次综合枢纽体系。
深化物流行业改革,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按照培育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加大对多式联运骨干企业的扶持培育力度。鼓励运输企业按照资源共享、网络共建、风险共担原则,以市内骨干企业为主体,共享共建多式联运信息平台。发挥道路运输网络通达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客车搭附小件快运业务,促进运邮结合、电商物流融合发展。
构建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平台,以“货车驿站”标准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完善信息交易、区域配送、仓储中转、电商快运、零担甩挂运输等主体功能,以及车辆维修检测、物流设备租赁、金融服务、加油、住宿、餐饮、医疗、娱乐等配套服务功能,并在园区设立工商、税务、交通运输、公安等政务服务平台,以及保险、金融、邮政、通信等商务服务平台,实现车辆销售、落户、经营、信息等“一条龙”服务。培育无车承运新业态。鼓励货运物流企业开展无车承运业务,整合线上线下运输资源,提高运输效率。各地因地制宜设立奖励办法,引进国内、华南前20强无车承运企业落户,发展无车承运总部经济;对已引进的无车承运企业实行“保姆式”服务。
三、推动共享交通、智能交通、绿色交通等新兴领域与产业融合发展
汕头可以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新需求、新技术,在华侨经济试验区等已具备条件地区和领域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强化创新,有序推广。重点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服务经济创新,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技术,构筑互通共享的资源整合平台,加强信息通信、运输装备停放、智能通行道路、旅游交通等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有序推广共享交通,逐步向其他区县、乡镇延伸,做好配套保障和风险应对。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交通,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大铁路、水运等大能力、低能耗、绿色化运输方式发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