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中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特区的设立不仅是为解决国家经济面临严峻问题的摸索,而且还是在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的创举。从先富到后富再到奔向共富的新阶段,汕头经济特区建设的奋斗姿态,不断展现着活力特色。
先富的探索是
活力经济特区的底蕴
共同富裕是以先富为起点渐次实现的。在先富政策机制作用下,汕头市借助独特区位优势率先市场化,这为活力经济特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党中央创造性地在我国沿海建立经济特区,以期通过区域的先行发展,充分发挥先行区域辐射带动全国其他地区发展,通过人才、技术、经济、文化等的交流和合作,既为国家治理发展探路,又帮助其他地区发展。汕头经济特区从出口商品基地起步,在只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在“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投资一片、获益一片”的建设方针中,起好了步。1991年时,“据当时的不完全统计,在汕头经济特区办厂一年以上的合资、合作、外商独资企业,超过50%已追加了投资,扩大生产规模。”1992年,汕头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09.1亿元,1994年成为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万元的城市之一。汕头经济特区经济迅速增长的成就,检验了党中央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思想的正确性。虽然这种渐次性发展带来了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但先富地区发展的示范效应,给其他地区发展注入了活力。
共富的伟业是
活力经济特区的动力
共同富裕的鲜明特点不仅是物质上的,而是精神上的富有。在初步形成市场经济体制阶段,人们对合法正当的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推动先富能动性的重要基础之一。但是市场的自发性与盲目性,也会使人们对物质利益产生过当的追求,诱发唯利是图的极端,甚至是假冒伪劣等违法犯罪行为。对此,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同时,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而且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结合在一起。”在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思想指导下,我们充分发挥教育和法律这两个手段的作用,加强与改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特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上都要交出优异答卷。”
共同富裕的关键是后富地区的赶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发展原本的区域差异,使得富裕的程度与时间仍然是有差别。后富地区原先资源、环境、契机等禀赋不足问题,因其寻求突破和创新的阻力相对较小,恰能成为追赶发展的新优势。后富地区能以新优势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使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赶超先富提供扎实物质基础。后富地区能吸取先富地区经验规避坑洼,在追赶中物质和精神双兼顾,形成多样化的渐进全面富裕模式。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汕头考察,为汕头追赶定位导航。省委、省政府支持汕头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活力经济特区的意见的出台,是开创新时代汕头改革开放新局面的重大机遇,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区域发展的平衡性。汕头要发挥改革突围先导作用,充分调动广大人民为共同富裕而奋斗的创造性,激发特区新活力。物质层面,提质升级传统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新兴支柱产业集群,打造沿海经济带东翼制造业高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普惠性、兜底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持续使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缩小到合理范围之内,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精神层面,继续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全面铺开“八个一批”工程,塑造独特城市文化和特区品质,全力促进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努力实现“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共同富裕。同时,当好东道主、办好亚青会,突破地域与国别的界限,以侨为桥双向链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助力世界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富足安康。
(作者单位:汕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