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重返牛田洋

去年6月的一天,应老家堂弟的盛情邀请,我与老伴及老伴的蔡姓同学夫妻一行四人,驱车前往堂弟位于汕头市金平区鮀莲街道牛田洋与人合作承包的鱼塘参观。

牛田洋我是熟悉的,那是昔日的牛田洋。

我出生于与牛田洋西部一田相隔的光裕村,打从孩提时代起,耳闻目睹了许多有关牛田洋的故事。我的祖辈世代在这片大洋滩涂上面放鸭赶鸭,讨海谋生。小时候,每逢放寒暑假,父亲就将我送到叔父家中,跟着叔婶生活。

我先是学着帮叔父放鹅,长高一点后就跟着叔父放鸭。放鸭比放鹅辛苦,要走很多路。

暑假时,我在牛田洋帮叔父赶鸭“食冬”。“食冬”就是赶鸭人领着鸭子东奔西走找食物。鸭子“食冬”,赶鸭人十分辛苦。一顶竹笠、一口铝锅、一包萝卜干、一包盐、一件雨衣、一块塑料布、一张旧草席折叠好加上四根短竹子,用一条水布捆起,用赶鸭的竹篙挑着,跟着流动不定的鸭子辗转“迁徙”。煮饭就在田埂上用土块垒起三脚灶,从江边大堤上捡来干枯的树枝当燃料,放上铝锅,取稻田里的水作米汤,好不容易将饭煮好了,用自带的萝卜干或田里现抓的小鱼虾煮盐水送饭。有时正在煮饭,一阵风吹来,将锅底的火灰吹到锅里,无可奈何也只能将就着将含有火灰的饭吃了。夜里睡觉,将稻草铺在田埂上,铺上草席,四周插上四根竹子,撑起自带塑料布,人睡在塑料布和草席之间,水布当被子用。生怕鸭子走丢,我和叔父轮流睡觉。夏天蚊虫多,常常面部、手脚被咬出许多小疙瘩。

鸭子“食冬”结束,我的暑假也结束了。这时的我全身黝黑,两只炯炯发光的眼睛特别引人注目,体重也减去好几斤。九月一日开学,同学们都认不出我来。在牛田洋“赶鸭”磨炼的日子,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思绪回到眼前。我们来到堂弟经营的鱼塘,只见今天的牛田洋呈现出一派新的生机。那天,正好是堂弟鱼塘拉大网捕鱼出卖的日子,堂弟抓了一条大草鱼煮粥招待我们,这顿自给自足的午餐让在城里住久了的我颇感新鲜,不觉由衷赞叹。堂弟似乎看出了我的心事,他热情地邀请我在他这里养鱼虾。于是,我的退休人生新篇章就凭席间几句话定下了基调!

堂弟租给我一个小面积的鱼塘。经过一番捣鼓,一间简朴兼顾生产、生活两用的铁皮屋就搭建起来,购置了一些必要的农具、渔具和生活用具,我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开始了新的生活。

牛田洋是美丽的。

春天,万物复苏。走在榕江大堤上,放眼远望,堤内绿茵茵的植物与鱼塘水面相互映照,水天一色。塘埂水边、芦苇丛里、天空中成群的白鹭,电线杆上蹲立的几只黑色燕子、急于觅食的鱼鹰发出欢快的叫声,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堤外江河里,晨雾朦胧,袅袅缥缈;大小渔船扬帆起航,开始一天繁忙的水上作业。天上水面构成一幅富有江南特色的美丽画卷。

夏日,天气变幻莫测。有时烈日当空,正在园中耕作,忽觉天色变暗,乌云迅速聚集,急忙丢下手中的农具,迅速跑回屋中避雨。“啪啪啪”黑豆大般的雨点,敲打着铁皮屋。很快,雨声渐变渐小,一场来势汹汹的大雨就这样过去了,天空随即放晴,呈现一片艳阳天。

秋天来了,雨季渐渐过去,天气慢慢变凉。清晨起了个大早,开始了一天的生活。这时太阳从东边徐徐升起,天边被染成了橘红色,阳光投射在鱼塘里,随着水面波光微漾,水中太阳倒影一闪一闪的,蔚为大观。

牛田洋的冬天来得有点早。但是,由于整个大洋百分之九十以上是池塘水面,水汽上升,空气中湿度比较高,整个冬天不见植物枯黄。

在牛田洋的每一天都是溢满情趣的。听说我在牛田洋搞种养,不少老同学、同事、朋友都觉得不可思议,不敢相信是真的。我盛情邀请他们来做客。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来了,谈笑风生,追忆往昔,感恩当今,互勉未来。自产鱼菜,粗茶淡饭,场面热烈,不亦乐乎。兄弟三人,同月生日,妻子提议,利用国庆假期,三兄弟一起在鱼塘聚会庆生,得到响应。小辈们从外地回来了,铁皮屋里,挂起“今日开心”的横幅,手机里响起“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祝你生日快乐”的祝福歌曲。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与祖国共度生日,感到无比快乐。

如今的牛田洋一派生机盎然。当年的成片水稻田,经过几十年岁月变迁,已全面改造成成片的养殖鱼塘。大洋内沟渠纵横交错,将整个牛田洋分成许多生产片区。先进的排灌系统,确保渔业生产风雨无忧。

差不多半个世纪,牛田洋虽不是我生活的主场,却连接了我生命的两个重要节点,我的放鸭和养鱼,内容和形式都完全不能同日而语,却同时出现在牛田洋这个场景中,想起来就令人非常愉快。

我们总是说,劳动创造世界,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乃是劳动创造了新的生活——充实而快乐的退休生活。

我爱牛田洋!

作者:林江华 文/图 发表日期:2023年08月06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