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潮韵悠扬 经典相传

《王少瑜潮剧旦行传统曲牌唱腔》专辑录制背后有故事
  专辑封面

  7月22日,潮剧传统曲牌传承发展研讨会暨王少瑜潮剧传统曲牌唱腔专辑发布会在汕头文化艺术学校举行。笔者对国家一级演员、汕头市优秀拔尖人才王少瑜老师进行走访。她以口述的形式,讲述新专辑《潮腔寻韵——王少瑜潮剧旦行传统曲牌唱腔》录制背后的故事。

  《潮腔寻韵——王少瑜潮剧旦行传统曲牌唱腔》专辑录音是在2022年,两碟黑胶唱片和两碟CD。录新专辑的初衷,就是退休了,有一些时间来做想做及该做的事情。我们这一代人还是很幸运,能从老辈人身上学习、承传一些传统唱腔、曲牌,我想我们也有责任挑起承上启下的担子,尽自己微薄之力,实实在在做点传承工作。录老曲牌专辑,是传承,也是为后辈留下点资料,另外也想给自己60周岁生日留个纪念。

  其实,录《潮腔寻韵》时我面临不少困难。因为,到戏校后以教学和行政事务为主,演出少了,没怎么唱,荒废很多,气息、声音大不如前,总觉得无法像后生时那样发挥自如了。虽然,随着年龄增加,个人阅历、人生积累和感悟更深,理解方面应该比年轻时更透彻,但身体上的变化也是现实问题。

  当然,有压力反过来也迫使我更努力去寻求解决方法。老曲牌留下可供借鉴学习的录音资料不多,我也是凭着以前老辈教唱及后来可以听到的部分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来唱的。我以闺门旦应行,唱闺门曲、唱轻六曲,柔美抒情的比较有感觉,声音也较好听。这些年,我也一直在探索,如何结合真假声的运用,以及高位置发声方法,使声音更通透圆润,更有弹性,更具表现力。

  潮剧是以真声发声为主,但纯真声对高音还是有一定的制约,要照顾观众已形成的欣赏习惯,要更回归传统,只能从结合度的把握入手。另外,在气口停歇位置、咬吐字、收字归韵、做腔润色等方面,也要花更多心思,尽量按传统习惯做,有时为了录出相对满意的音效,只能反复寻找,不断尝试。

  我觉得唱法和当时所处年代的演出场所、音响器材,还有观众的欣赏习惯是有关联的。我们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借助现有器材作相应调整。实际上,演员并不是靠声音大就能打动人,关键要靠细节的处理。按照我的理解,好的唱腔应该是“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一首曲要唱到有效果、有深度,是涉及到很多细节的处理的。首先,对剧本、人物、唱词要理解。其次,对曲式结构铺排、节奏转折,一个字收放,一句唱词、一段旋律情绪变化,声音强弱、速度快慢等,都得反复推敲,仔细斟酌,认真处理才能够更真切地体现人物内心情感。我经常跟学生讲,唱曲要用脑、用心、用情,心和情是灵魂层次的东西。人是有魂有魄的,如果没有,那就只剩下躯壳了,曲也然。

  比如《井边会》《磨房会》和《扫窗会》,同样是青衣,但李三娘和王金真的身份和生活经历不同,心境的体现也不一样。怎么样唱出其中的差别,在细节的处理、分寸的把握上就要费力气考量了。这个过程,有很多老师和朋友给了我不少宝贵的意见。为了对传统唱腔有更多的了解,寻求更多的参照,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老唱段,(陈)銮英老师、(朱)绍琛老师、(黄)少妮老师、陈鹏老师等前辈的录音,我都找来学习。(姚)璇秋姨、(范)泽华姨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我没有举行拜师仪式,但她们都是我心目中的老师。

  《潮腔寻韵》一共选了十四首老曲牌。另外,还特意选了《柳青娘》和《昭君怨》两首弦诗,用二四谱、工尺谱唱诵。希望听众借此对老曲牌有所了解,同时也让潮剧最具特色的二四谱以这种形式保留下来,流传下去。期待更多的人关注、重视潮剧传统曲牌唱腔及潮州音乐的传承。

  口述:王少瑜   整理:陈喜嘉

发表日期:2023年07月2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