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澄海人高满华父子在泰国华人中首创火砻业,事业蒸蒸日上

“青窗内”走出商界翘楚

  高满华家族位于澄海上窖的祠堂。    本报记者 袁笙 摄

潮人到南洋后,无论是务农、捕鱼,还是当店员、卖苦力,他们都传承了潮汕人勤劳刻苦、勇敢无畏、仁义礼信、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一起生活,共同创业,共谋发展。是金子总会发光,当中,不少人成了豪商巨贾、名人政要,成为当地经济、文化和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1820年,高满华出生于澄海区澄海街道上窖社区高厝“青窗内”,祖辈以耕田捕鱼为业。高满华幼年聪敏豁达,勤劳耐苦,深得长辈喜爱。他小有大志,决心在长大之后干一番事业。

20岁时,他决定离开家乡亲人,出洋到泰国谋生。那年初冬,高满华在乡亲的引导下,身缠水布,背起市篮和20多斤甜粿,便出发前往樟林港。上窖与樟林相隔几十里,但水路相连,在村里渡口就可坐小船直达樟林港,然后上红头船。

经过近一个月的海上颠簸,高满华终于来到泰国。在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高满华初以打工当苦力,换口饭吃。当时,曼谷有家华人商号叫高元盛,经营出入口生意。老板原籍福建人,知悉高满华姓高,是同宗族人,遂雇用满华在店里帮工。

高满华为人勤劳朴实,又善于谋划生意,得到老板器重,老板便派他押运红头船载货物来往曼谷、香港之间,协助经营商务,工作出色。

高元盛店主对高满华青睐有加,帮助他娶金氏女为妻。数年之后,高满华开始经营小生意,逐步积累资金。

1850年,高满华在香港创办“元发行”,经营进出口贸易。这是华人在香港创办的首家南北行,开张之后即受追捧,业务迅猛发展。次年,澄海人黉利家族创始人陈焕荣,也看好这市场,在香港开办“乾泰隆”,潮安人则创办“合兴行”。这是华人在港最早开设的老商号,成了南北行最早的“三鼎足”,对后来香港的贸易起了示范和推动作用。

高满华儿子高学能从小被父亲送回澄海读书,后中举人,再返回泰国。高学能才干过人,善于经营,与父亲同心协力,开拓生意。经过多年努力,1871年,高家从原来做进出口生意,转型碾米加工,在泰国华人中首创火砻业,用机械碾米。泰国盛产水稻,大米是其支柱产业,高家采用机械碾米,使产能发生质的变化,泰国的大米出口数量大幅度提高,高家事业蒸蒸日上,为今后发展积累雄厚基业。

他们在经商当中,与当时泰国商界杨开烈、吴勋臣诸人感情深厚,互相指引提携,相得益彰,生意拓展更快。在泰国、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广州、汕头等地均有商号。当时,香港和新加坡,以高元发商号,经营出入口贸易,在汕头创办嘉发银庄,印发票号,在市面流通。又在广州开创毓桂堂药材行,在日本开办企业,促进出入口生意迅速发展。

高满华一贯重信守义,在商界具有崇高的威信。他曾在高元盛号打工,后来高元盛号的儿辈经营不善。高满华感念当日高元盛号老板的仁德,特地资助数千资金,使高元盛行得以复兴和发展,深得商界赞誉。

高满华、高学能父子商界事业如日中天,还热心公益事业,出资出力,在广州创建“八邑会馆”,在香港创办东华医院,对贫苦民众,施医赠药,对文化教育事业也慷慨解囊,深受社会好评。

高满华儿子高晖石和孙子高绳芝,都成为著名的民族企业家,是汕头埠的创业者之一。

作者:姚望新 发表日期:2023年07月23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