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澄海区隆都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郑树源:

用脚步丈量土地 用实干振兴乡村

  郑树源在巡田过程中,与农户深入交流。 本报记者 陈史  摄

  “只有用脚步去丈量田地、用真心去交换真心,在田间一线‘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始终把群众的关切放在心上,才能找对基层真实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才能够找准突破口,以‘小切口大变化’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澄海区隆都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郑树源说。

  隆都镇是汕头农业大镇,农业人口多,辖属经联社达46个,乡村振兴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郑树源从2000年参加工作便扎根在隆都镇,20多年的基层工作中,有10多年坚守在农村农业一线,对当地的农业农村工作有着深入的了解。日常巡田过程中,除了察看农作物长势,郑树源也喜欢与农民朋友聊天,听听他们的想法和诉求。由于交流密切,他与不少农民兄弟结下了朴素而深厚的情谊。“我常年到田间地头,皮肤晒得黝黑,经常被他们调侃,说我不像真正的公务员,倒像是他们以前的生产队队长。”

  近年来,农业生产物资成本上涨,加上隆都镇鼎状地形不利排灌,导致农田撂荒面积逐年增加,严重影响当地的粮食生产。作为分管农业农村、水利、乡村振兴等工作的干部,郑树源多次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详细摸清撂荒耕地的农户姓名、具体地点、面积、撂荒原因等情况。他结合隆都的地理现状,组织对11公里的镇性沟渠开展清淤清障,增设涵闸、二级提水站等,保障了地势较高的耕地灌溉,并积极引导规模种植大户采取“小围自救”的方式,较好解决了撂荒集中区域的排灌问题。

  郑树源常年奔走于隆都各村之间,对基层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了如指掌,始终把群众关切放在心上,在他看来,农业水利是农民的命脉,把农业水利工作做好了,就是对农民兄弟最好的服务。

  在推动全镇排灌沟渠大整治解决农业用水问题后,郑树源又不遗余力地推动土地流转整治撂荒等民生问题。下北前陇村有5亩多闲置建设用地和200多亩的撂荒耕地,因为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集体土地和大片农田撂荒闲置。郑树源积极推广土地流转政策,大力宣传全区试点推行的“新引进规上企业5年内上缴税收区级得益部分的40%返补村集体用于城乡融合发展”的激励模式,做通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说服前陇村同意出租5亩多集体可建设用地新引进一家规上企业,还通过农田集中流转,从无意愿种植的村民中流转给种植大户,既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又整治撂荒耕地。

  隆都镇拥有“潮侨红”文旅资源、三面环江生态条件和农业产业发展基础等优势,近年来,当地提出打造“有故事”的农产品、“有内涵”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和“有活力”的集镇商贸高地,以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发展方向确定之后,该如何实施推进?郑树源提出整合资源、谋划项目、寻求合作的发展思路,比如在整合资源方面,以韩江北溪、南溪、东溪共24.3公里的“万里碧道”建设为主线,将全镇“潮侨红”文旅资源串珠成链,建设具有鲜明隆都特色的美丽乡村风貌景观。在寻求合作方面,他积极鼓励各村引进第三方社会资本参与乡村产业开发,以“企业经营、共同管理、集体分成”的方式实现合作共赢。

  郑树源欣喜地告诉记者,今年隆都镇“潮侨红”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火热出圈,春节期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五一”期间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刷新了历史纪录,成为产业兴、生态美、人气旺的旅游目的地,人流客流转化为现金流,为当地农文旅产业带来了巨大商机,也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获评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我将以此为新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履职尽责、积极工作,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做人民公仆、为人民服务、让人民满意’,身体力行践行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为隆都镇、澄海区推进乡村振兴和‘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贡献自己的力量。”郑树源说。

作者:蔡晓丹 发表日期:2023年07月06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