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旅游

鸥上社区传统建筑故事引人入胜——

宝塔古祠多奇趣 灯首民俗汇新潮

  外墙为红色的公王庙被村民称为“红宫”
  “赛大猪”中的“猪叠羊”      陈建宏 摄
  修缮一新的“腾辉塔影”景观
  五座祠中的海天龙门牌坊

  为全力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生根,助力龙湖乡村振兴,带动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汕头融媒集团联合龙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推出“龙湖乡村故事”系列报道,以“一村一篇”“一事一篇”“一人一篇”等多种形式,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为乡村旅游开掘出更多的文化资源、艺术资源、情感资源,在多种资源的合力下,增加乡村文旅的厚度、深度与温度,提升乡村文旅的吸引力与魅力,为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注入文旅动能。

  龙湖区是汕头经济特区的发祥地,辖区内有不少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保留着众多有年代感的传统建筑和文化信俗,也流传着很多有趣的传说。龙湖区文联和《汕头日报》联合开展田野调查,去挖掘一个个生动的乡村故事。本期走进鸥汀街道鸥上社区,在社区长者的带领下,游公王庙、腾辉塔和五座祠,听他们口述这些传统建筑背后的“古”。

  会经营的“公王庙” 与时俱进的“灯首”

  鸥汀街道很多社区每年都有纪念三山国王的民俗活动,但数鸥上社区的活动最有特点。村民李伟明说,因为村里的三山国王庙(公王庙)有自己的“财产”,而且善于“理财”,每年都有固定进账来作为活动经费。

  公王庙因为外墙是红色,当地人把它称为“红宫”。庙里有一块碑记,落款写着“同治四年(1865)”。李伟明说,很多人看到落款,都以为鸥上社区的“灯首”盛会始于清同治四年,但他将碑文誊写下来仔细研读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原来,碑文上讲述了灯首活动的运营情况,以及新灯首的活动章程。从中可以了解到,灯首活动早已存在,以前是由村里十个楼份轮流出钱主办,但由于各楼村民收入不均,轮到经济较差的楼份,就很难举办下去。同治二年(1863),村里通过倡议村民自愿题捐筹资来解决这一难题,很快筹得675银圆,购置了田地和池塘。这些产业经过两年的经营积累了一定的经费,足以用来举办灯首活动,因而在同治四年立下新的活动规则,以后每年的灯首仍然由十楼份轮流主办,但不再负担经费,而是从庙里现有产业经营获得的收益中扣用,剩余的钱继续购置产业,循环发展壮大。

  村民张德和说,每年在正月十六日,上年灯首当值楼份和本年当值楼份的理事人员就在公王庙举行交灯首仪式。然后在农历初二至初六之间择日举行灯首活动。灯首日前一天,由楼里的资深长者带头,从公王庙请出三山国王诸神供奉于该楼份的祠堂中。祠堂中早就布置好祭台彩棚,祭台上摆满精美粿品、“猪头五生”与鸡鸭鱼等物品。祭祀时有“赛大猪”仪式,主办村民提前把宰杀好的生猪抬到神棚,每次至少有一二百头大猪参赛,有时多达三四百头,每头大猪重达三四百斤到五六百斤,有的还在大猪上面“骑”上一只宰杀好的生羊,俗称“猪叠羊”。村民甚至还会给猪“戴上金耳环”,并在猪嘴口含一粒大“吉”(柑桔)。盛会期间还会邀请各楼有名望的乡贤来“食桌”,请来潮剧团演出三天大戏,还有灯谜、象棋擂台赛等文化活动。第三天送王爷回庙,还会举行大型化妆游行。

  张德和说,从前的化妆游行,主要就是打锣鼓、营标旗、担花篮等,但现在不断吸收其它地方的各种玩法,花样越来越多,游行队伍有潮州大锣鼓、铜管乐队、醒狮队、英歌舞、布马舞、标旗队、花环队、花篮队、彩旗队等等。从古到今,鸥上村民都善于变通,从改变活动经费来源到活动内容的花样翻新,都可以看出村民们“与时俱进”的意识。

  腾辉倒影美如画

  五座祠中藏牌坊

  鸥上社区中耸立着一座古塔,塔前有一处池塘,池水清澈,水平如镜,站在池边望向古塔,可以看到塔身倒映在水面,景色怡人。

  相传旧时腾辉塔东北侧有一个大池塘,池堤种植垂柳,塔的南侧有小溪流,塔影倒映水面,形成曼妙的景观。清朝时期,鸥上乡贤评出鸥汀八景,“腾辉倒影”就是其中之一。如今,腾辉塔依然耸立村中,塔前池塘也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中恢复原来清澈的模样,使“腾辉倒影”美丽依旧。

  腾辉塔是一座有着独特形制的古塔,始建于清乾隆三年(1738),因昔时鸥汀属蓬洲都,故《潮州志》称该塔为“蓬洲塔”,当地乡民称之为“鸥汀塔”,为楼阁式三合土夯筑塔。该塔坐东南向西北,塔身七层,呈六角形。塔基宽17米、高15.85米,塔腔为壁内折上式结构。塔的第一层东南向是一个外方形内拱形的塔门,二至七层每面开有拱形窗。塔刹为青砖砌筑的六角仿楼阁式小塔,外观看起来就像“塔上塔”形状。1918年,汕头市发生7.5级大地震,腾辉塔塔身受震出现裂缝,塔刹发生损毁、倾斜,但腾辉塔大体稳定,外貌基本完好。

  腾辉塔是国内罕见的以贝灰夯筑而成的“塔上加塔”的建筑结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有较高的历史、民俗、建筑艺术价值,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鸥上还有一座形制同样独特的古祠,名为李氏英毅公祠,建于清初,因五座相连,当地人称“五座祠”。五座祠坐东南朝西北,祠面宽17米,进深81米,分别由门庭、英毅公祠、牌坊、中庭、主祠构成,加上后花园、两侧火巷,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2014年经过重修,精雕细筑,气势恢宏。

  大多祠堂只有三进,五座祠最为独特之处,不但有五进,其中第三进还是一座牌坊,祠堂中藏着牌坊,令人称奇。李伟明说,原来祠堂和普通祠堂没有什么两样,也是三进式,后来其后人在祠堂前再加盖了一座门楼,又在中天井处加盖了一座四柱三楼的海天龙门牌坊,形成了特有的建筑形制。这样的布局非常少见,对研究当地传统建筑和潮汕地区宗祠建筑具有一定的价值,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许玉璇 发表日期:2023年06月1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