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剧著名老生陈秦梦先生2023年5月28日仙逝,享寿77岁。怀念之际也再次回顾他“另类”的舞台人生。
初听陈秦梦唱曲,有人会觉得是“破铜锣声”。其实,1964年他在《义民册》饰秦积安,1977年在《彭湃》饰彭湃,声音都受听。彭湃借鉴了类似通俗歌曲的气声唱法,音色柔美,舒展自由,“革命洪流不可挡”唱段堪称经典。恢复古装戏演出后,他在生、丑、净等行当都有涉及,多种行当声型的变换运用,加上频繁演出,以致有损他的嗓音。1984年,他以老生行演《袁崇焕》的袁崇焕,以老生兼净行演《审皇后》的朱元璋,以丑行演《徐九经升官记》的徐九经(为突出其丑态,表演要歪着左脖子),后两个角色加剧了声带病变。
在接受发声训练后,陈秦梦结合嗓音特点,在气息运用、腔体共鸣、真假声结合上着力探索。1990年代后,陈秦梦的老生戏连创佳绩。他的老生唱声,咬字清晰,柔中蓄刚,善于按字生腔。他讲究从人物内心出发,注重“同行不同声”。明末名将袁崇焕,唱念多用“压迫法”,体现其内心的决绝、愤慨。宋末孤忠文天祥,音色淳厚,突出其眷顾国运苍生的胸怀。初唐名相狄仁杰,结合自身年过半百,声带有所老化,较多运用颤声,加重年迈人养子失教,晚景凄凉无助。
陈秦梦的做工出类拔萃。他身材修长,肩宽膀圆,天生好戏胚。他演老生不挂鬤口,只贴五绺长须,清爽俊秀,表演也不囿于传统。他在戏校学小生,演艺早期只演样板戏和现代戏。恢复古装戏后,他演老生戏仍保留了较多小生行的身段步法,较少有老生行标榜式的须功、腿功等。他通过从演样板戏、现代戏中吸取经验,从注重气质、简化程式、写实与写意并重入手,并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表演,从而独树一帜。比如《袁崇焕》就借鉴了话剧《屈原》的表演。
潮剧以老生担纲主演的本戏并不算多,陈秦梦却拥有《袁崇焕》《终南魂》《德政碑》三部为其量身定制的新编历史剧。他四个生行代表角色,青年彭湃、壮年袁崇焕、中年文天祥、老年狄仁杰,都与实际年龄吻合,舞台表演与生活积累高度重叠,这是潮剧老生演员里绝无仅有的。他的成功之处笔者认为来自三方面:
一是扎实的传统功底,基于传统的革新。陈秦梦幼年随其父(木偶戏艺人)过乡走唱,接受唱声训练。读戏校时,得到林老白、谢大目、黄玉斗、林和忍等名师悉心传授。入剧团后,得到洪妙、陈玩惜、吴为雄等名家的协助。他在唱做上的创新能够得到公允,正是基于拥有扎实的传统功底。
二是艺不压人的积累,有意识的职业规划。陈秦梦曾习大锣鼓,读戏校原是想当鼓师,后因迷恋表演,才改学做戏。他后来唱表节奏感强,和他懂司鼓不无关系。他还善于借鉴话剧、电影等艺术手法,使表演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潮剧生角受声腔限制,随着年龄增大,小生演员改演老生,老生跨老丑演出,是普遍的演艺规律。陈秦梦在戏校时就在前辈指点下,既攻小生,又学其他行当。由于较早规划职业生涯,一辈子活跃在舞台,且时时有亮点。
三是逆境中磨炼,化不利为自身特色。陈秦梦经历了戏曲演员致命的失声惨痛,后得到既精于医学、又擅长歌唱的声乐专家林俊卿医生指导,通过努力重返舞台,并因祸得福,使唱腔更臻娴熟。他的老生运用新的唱法,借鉴外来艺术,由原来注重传统技法展示,转变为说、唱、动三者结合,从而形成相对生活化、“现代化”的独特风格。
陈秦梦在戏校主攻小生行当,进入剧团后,成名于小生行,成熟于老生行,丑行也表现不俗。他为潮剧行当赋予了崭新的魅力,他的“另类”是冷门焕彩,也是走在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