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早茶

  现在的日子好起来,潮汕城里的饭店也做起了早茶生意,但大多数当地人仍坚持着原来的生活习惯,宁愿呆在家里泡工夫茶,也不愿将时间耗在茶楼里。

有人爱把每日三餐比作金银铜,以说明早餐的重要性。说到早餐,我自然会想起早茶。我已经记不起第一次吃早茶是在哪里了,可能在广州,也可能在深圳。我念大学时,每次先要坐一夜的长途巴士,由潮汕到广州,在东站买好票,再坐上两天两夜的火车才能抵达天津。在广州稍作停留的一两天,我常寄宿在父母的同学红姨家,她的儿子杠伟念小学时和我短暂地做过同学,我应该是跟着杠伟一家子去喝过正宗的广式早茶的。后来我到深圳上班,单位的单身宿舍还在装修,我便借住在表姐家,跟着他们一块生活了几个月,自然也随着他们去吃早茶。那时候罗湖是香港人的另一片活动天地,说后花园也不为过,文锦渡有个联城酒店,很是受到港客们的熏染,懂吃的都说有港式早茶的味道,我的单位就在近旁,所以免不了要跟同事过去吃吃喝喝。

要说港式早茶和广式早茶的区别,我也不大能说得清,可能一个是点心的味道稍有不同,另一个就是除了有虎皮鸡爪、韭菜猪红、肠粉、虾蛟、烧卖等中式品种外,还多了些蛋挞、奶黄包、雪山包之类的西点。此外,茶楼还供应各种粥,其中的皮蛋瘦肉粥我以为最能代表广式早茶的特色,据说它脱胎于昔日的“艇仔粥”,有“生滚”和“老火”两种不同的做法,“生滚”的能吃到口感滑嫩的猪肉片,而“老火”的,皮蛋、瘦肉和粥几乎融为一体,更加黏稠也更加香浓。我个人更喜欢后者,只是不爱加入那些“薄脆”。

早茶文化不独广东和香港有,几乎历史悠久的大城市都有,只是形式内容和名气不同而已。广式的早茶,早期设施简陋,摆几只木桌木凳供路人歇脚聊天,提供一点茶水食物以解渴充饥,后来才渐渐发展成较为正规的茶居茶楼。随着粤人上茶楼之风渐长,点心也变得精致多样,茶水彻底沦为了配角。

我是不大喜欢吃早茶的,主要是嫌它油腻,也正因如此,酒楼才提供了大壶茶。早茶用的茶叶并不讲究,最常见的有铁观音、普洱、香片、菊花等,只为了给客人解腻解渴,如今有些茶楼,为了适应不同层次客人的需求,将大壶茶换成了工夫茶,比如上梅林的“点都德”便是一例,其店名也有趣,跟粤语“啥都行”谐音。

我记得深圳早些年的茶楼还保留着一点旧时的流风余韵,有肩搭白毛巾的伙计推着堆叠着笼屉的“点心车”来到大厅,在桌位间转来转去,一揭开笼盖烟气氤氲香味扑鼻,立刻勾起了客人的食欲,这样的方式现在已被新式的茶楼省略了。

要说吃早茶的好处,一个是式样丰富,早餐中餐还能一块吃,另一个是体体面面,价格也宜乎众,因而亲人团聚,旧雨重逢,休闲消遣,早茶便成了他们的选择。粤语把吃早茶叫做“叹早茶”,叹,有着享受的意思。我的老家潮汕管喝茶叫“哈茶”,也颇有一点休闲的意味,只不过是真真正正的喝茶。

早茶传到潮汕是近些年的事,究其原因,一个是潮汕文化与广府文化交汇较少,更主要的是潮汕人对于先人流传下来的习俗文化敬重而执着。潮汕平原自古地少人稠资源匮乏,所以才有那么多人离乡别井奔赴南洋。潮汕人管“买菜”叫“买咸”,可见其对生活之将就要求之低下。至于早餐拿来下粥的小菜,都叫“杂咸”,它们大多是些腌过的萝卜黄瓜橄榄,就连小蟹小虾小贝壳也拿来盐渍,或者浸泡在放有葱姜蒜的酱油里,比如虾蛄,腌个半天便可食用,有点像四川的“洗澡泡菜”。

现在的日子好起来,潮汕城里的饭店也做起了早茶生意,但大多数当地人仍坚持着原来的生活习惯,宁愿呆在家里泡工夫茶,也不愿将时间耗在茶楼里。我住在城里的小外甥吉儿和乐乐,每逢节假日,不是喊着要上茶楼,而是盼着到外婆家吃早餐。我也爱吃家乡的早餐,尤其是下粥的鱼饭和薄壳米(海瓜籽),似乎就连白粥,也能吃出不同寻常的味道来。

其实,在广深港吃早茶也好,在潮汕食早餐也罢,都没有什么非说不可的大道理。吃点东西,何至于这么小题大做?假如你稀里糊涂地吃了也没人怪你,倘若你多留个心眼,顺便了解一下当地的食俗,跟当地的历史文化联系起来想一想,多少也能调和眼下日复一日、枯燥无味的生活。我始终觉得,生活就像一股流水,流到这又流到那,但终将要去它该去的地方,我们要是能在这其中多作尝味,也许能过得更有意义些。

发表日期:2023年05月12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上一篇:遇水腾流
下一篇:长留风范照后人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