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韩江水

一条虔诚的归乡路

  书桌上这本《素描潮汕》翻阅无数次了,常读常新,字里行间飘出的熟悉气息,仿佛是祖母的味道。

  《素描潮汕》是汕头本土作家吴燕萍花七年时间,行走于潮汕大地,深入乡野实地考察采访,挖掘潮汕乡土文化的新素材、新内容,以实景描述和口述记忆相结合创作而成的散文集。

  翻开书页,乡筑、乡味、乡风扑面而来,熟悉的地名与景物亲如故人,书中呈现的人文风物、民风习俗、美食美景,无一不是原汁原味的潮汕味道,连腔调语言也带着潮味。这样的一部书,读起来有如潮汕人早晨暖心的一碗白粥配“杂咸”般妥帖。

  书中最有特色的是对古道古巷、旧居老厝等古建筑的细致描述,挖掘之深,意蕴之美,犹如一部潮汕传统建筑美学书。除了对古建筑外观造型和一梁一柱等细节的呈现,还深挖其历史背景和典故,回放古老时光中,营造古屋主人波澜壮阔的人生故事。

  若不是书里的介绍,我不会知道,达濠的这片达埠古屋群,还有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古巷,一个个刻有横匾和对联匾的门,构成的就是一座完整的达埠古寨,像一座小型城池,有四个寨门,有外人无法觉察的防御功能。

  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吴氏家庙的乌字祠和红字祠,是具有特色的典型且优秀的清代中期潮式祠堂建筑,书中介绍了两座古祠堂的建筑风格,其恢宏的气势令人惊叹;对雅致的石雕和木雕进行精微描述,呈现潮汕古建筑的高超技艺和工匠精神。

  濠江区是一座三面临海,一面临江的半岛。濠江的河渡口曾是南北商船来往的港口,有过千帆竞逐、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当地人从事海上贸易有着悠久历史。从吴氏家庙和李氏古屋的介绍及对其家族发迹史和人文背景的挖掘,可窥见濠江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发挥的作用和历史地位。

  百年“柴祠堂”、清幽邱厝巷、珠浦的伯公岭古道和古庙、河浦的大夫第,广澳的表角,还有礐石的白鹭岭、洪厝街、礐石渡,在燕萍姐的生动叙述中,清晰立体,让我们看到了过去与现在。

  一巷一厝,就是一段历史,携带岁月的沧桑,蕴藏深沉的人文底蕴,承载着时代跳动的脉搏。在古与今的时空对话中,《素描潮汕》展示了辽阔深邃的“大潮汕文化”,为潮汕人留住了乡愁。

  燕萍姐的故乡在达濠的马滘。小时候,她经常看到渔民在浅海作业,也看到一艘艘红头船从濠江出发,往南海捕鱼。《渔民前辈海上忆事》一文通过实地走访老渔民,从他们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再现20世纪50年代木帆船出海捕捞的艰辛场面,既生动有趣又命悬一线,看得我惊心动魄。给后人展示古时的渔业史,这样的记录,意义深远。

  乡味一章,写的是本土的美食文化、传统习俗以及制作工艺。潮汕人喜欢做粿,粿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每一种粿品的背后都蕴藏着地方文化和俚俗,在作者笔下丰富生动,乡土味浓郁。

  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样一个弱女子,甘愿舍弃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奔波于潮汕乡野,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细致之物,用一颗柔软心触摸潮汕的文脉?

  燕萍姐在文中说:“这些记录若能给后人留下旧时参照,留个念想,以及让一些边缘性、地域化的传统手艺制作有个文字保留,就已心足矣。写作的过程是一条虔诚的归乡路,期间的辛涩苦辣都被这一虔诚所淡化。”

  我想,正是这份情深似海的乡愁,她才能如此坚韧而执著。岁月流逝中,很多东西都将烟消云散,唯有文字能留传下来。她凭的是一腔热爱和使命感。

作者:■ 陈晓晖 文/图 发表日期:2023年05月06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