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兴产业撬动“带”动能 破解城乡融合“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在我市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⑦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积极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总书记的厚爱关怀与殷殷嘱托,让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受鼓舞,更为我们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我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向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任务奋力冲刺,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展现新作为、呈现新气象。

同向发力 促进协调发展

汕头是一个带有大片农村的经济特区,全市1086个村(社区)中超八成是农村和涉农社区,农村常住人口约占全市人口的77%。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汕头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短板弱项。“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我们备受鼓舞,更激励着我们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黄华广告诉记者,全市农业农村系统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聚焦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短板转化成“潜力板”,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助推汕头在新时代经济特区建设中迎头赶上。

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南澳县正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按照省委、市委有关部署,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坚持县镇村三级同频共振、同步发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发展壮大南澳县域经济,更好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离不开深圳对口帮扶汕头指挥部的共同助力。自从2021年入驻汕头以来,在指挥部的带领下,4个工作组、13个工作队“沉”入汕头城乡,奔波在乡镇一线,深调研、摸“家底”、开良方,推动资金、人才、技术、项目等资源要素向汕头集聚,不断深化深圳汕头两地深度协作,为汕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深圳智慧力量。

“作为帮扶干部,我们要坚决扛起深圳市委市政府交托的使命,学习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对照乡村振兴具体要求,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奋力推动农村发展提速提质,研究拿出务实管用的抓手载体,逐项落细落小、落实到位。”驻澄海区工作组组长毛淑娟表示。

聚焦产业 点燃发展引擎

产业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石。“我市将围绕产业倍增计划,细分粮蔬产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食品加工业、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等5个专项工作方案,着力打造粮蔬、水产、畜禽3个百亿元级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推进25个省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黄华广表示。

优化拓展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功能,汕头首个海上风电项目(大唐南澳勒门I)实现并网发电;南澳县平屿深水网箱养殖基地项目顺利进行试投产,实现我县深水网箱养殖“零”的突破;投资2亿元的南澳县冷链物流中心基地建成投产;南澳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和省级水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顺利开工建设……乘着高质量发展的东风,南澳的“蓝色经济”活力迸发。

“我们要把总书记的关心关爱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坚定不移走‘工业不上岛’之路,以‘全域乡村振兴’为目标,深挖特色资源要素,高标准谋划发展富民兴村产业,推动南澳高质量发展。”南澳县委农办常务副主任李志豪告诉记者,南澳县将发挥独特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高质量推动南澳国家级沿海渔港经济区建设,打造区域产业结构平衡,产业层次较高、辐射效应明显的“港产城”融合、“渔工贸游”协同发展的现代渔业经济区,促进渔港功能多元化和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高标准谋划深水网箱养殖示范区,全力培育养殖、科研和冷链等基地主体,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头部企业,形成产业链“链主”头雁效应,推动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高精准探索发展“海上风电+”新模式,在大唐勒门风电场区域探索“风电+深水网箱”融合发展模式,做大做强海洋养殖业,助力产业强县。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走进澄海区隆都镇后溪村的澄海区金涛种养专业合作社,数不胜数的狮头鹅曲颈高歌,个个雄赳赳、气昂昂,让人感受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气息。如今,澄海狮头鹅产业已形成了集繁育、养殖、加工、产品销售等发展完善的产业链条,建成了集冷链、物流、加工、电商、跨境电商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年创值超45亿元。

3月下旬,选址隆都镇后溪村的澄海狮头鹅城项目启动招商。项目得到深圳对口汕头帮扶资金3300余万元支持,计划以占地约30亩的狮头鹅城为主体,整合餐饮店铺、文化产品展示、产学研教育、冷链物流配送等配置资源,打造鹅主题美食文化打卡点,助力实现汕头狮头鹅产业跨越百亿产值的目标。

深圳对口帮扶汕头指挥部进驻以来,始终旗帜鲜明抓产业、抓项目,让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2022年1.5亿专项资金有7成投向产业,达产后每年能为当地增收2600多万,增加就业岗位1300多个。同时,开展村集体经济“进阶换档”计划,安排1000万元支持扶村富民“微产业项目”,力争今年66个集体收入不足15万的村全部出列,提前两年完成省定任务。

深圳驻隆都镇帮扶工作队队长石之驎告诉记者,入驻以来,工作队扎实开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谋划产业发展项目、推进健康帮扶等工作,在谋划产业发展项目方面,着力打造“澄海狮头鹅城”、后沟村“红侨文化+绿色产业”文旅项目、隆都镇千年古墟保育活化项目,获得2022年深圳对口帮扶汕头专项资金3763万元。今年计划打造南溪红色研学基地、推出“潮侨红”精品旅游路线、谋划狮头鹅城二期项目、建设现代农业示范产业园、打造隆都健康小镇等重点帮扶项目。

“我们将时刻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以最坚决的态度、最有力的举措、最务实的作风,切实把各项工作做深做实做精细,为隆都镇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源源不绝的活力,绘就一幅隆都产业兴旺、村美民富的美丽画卷。”石之驎满怀信心道。

串珠成链 “带”出发展动能

走马南澳岛,环岛路山光海色,三澳村、九溪澳村、云祥村等一个个与海相伴的乡村注入了当地历史、文化、旅游、渔业等元素,绘成一条60公里的环岛“笑颜山海共富带”,光彩夺目,如诗如画,吸引着游客前来打卡。后沟红色码头周围水清景美、生态园繁花似锦、竹宅民宿清幽淡雅、瓦窑遗址群底蕴深厚……走进澄海区隆都镇,“红侨”特色乡村振兴示范带亮点频现、生机勃发,农文旅商融合发展。

当前,我市正在建设的17条乡村振兴示范带中,有5条已经初见成效,这些示范带串珠成链、聚点成面、融合发展,是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有益探索。

黄华广告诉记者,我市将聚焦建设和美乡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力争2023年全市70%的村庄建成美丽宜居村。坚持“一带一主题、一村一特色”,分类创建一批具有潮汕乡村风貌、富民产业突出、主题特色鲜明、美丽和谐宜居的高质量乡村振兴示范带。同时,以此为载体,通过现场会、打擂比武等形式,引导资源要素、社会力量向示范带集聚,形成合力共推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深圳对口帮扶汕头指挥部创新乡村治理工作,开展乡村治理先行示范村创建活动,设定“3+1+N”任务体系,组织26个村参与创建,鼓励各村按照“一村一品牌”思路,因地制宜自谋创设任务,打造一批乡村治理典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深圳经验”。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决守住保障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黄华广表示,我市将积极探索“风电+深水网箱”新模式,做大做强海洋养殖业,拓展水产养殖空间,生产优质高值产品,进一步丰富水产品供给新渠道。开展撂荒耕地整治,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抓住深圳对口帮扶的重大历史机遇,以“驻镇帮镇扶村”行动为纽带和桥梁,持续深化深汕两地合作。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后评估,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分类帮扶。

作者:刘文钊 发表日期:2023年04月21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