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槟榔与荖花

从小就知“槟榔”这个词,但看到真的槟榔树、槟榔果还是几年前去了一趟海南的事。

小时候在农村,春节有客人来,大人就把盛着糖果和橄榄的盒子端出来请客人“食槟榔”,礼俗叫“请槟榔”或“敬槟榔”。这个盒子也叫槟榔盒,或槟榔鼓。

小孩子的我就纳了闷啦:“明明是橄榄,怎么说是槟榔呢?”一度还误以为槟榔是橄榄的别称。长大读了书,才知道槟榔就是槟榔,不是橄榄的代称。以前东南沿海和南洋诸岛都种植槟榔树并有嚼食槟榔的习惯,潮汕一带更把“敬槟榔”当成礼俗尤其是婚俗之一,且沿袭不辍。民国之后,潮汕地区已少见槟榔,但“敬槟榔”之俗继续保留,没有了槟榔,就以形似的青橄榄代替,而槟榔盒、槟榔鼓之名至今保留,尽管此物已成“古董”。

据曹雨《一嚼两千年》研究,有可靠的史料可佐证,南岛语族是一个吃槟榔的民族,距今约5500年了。他们其中的一支很有可能在华南沿海定居,嚼槟榔的习惯也逐渐传入岭南。说南岛语族的居民曾经在东南沿海居住,那是没问题的,黄挺教授《中国与重洋》一书的《蛮荒海畔:潮汕的土著文化》中便有“关于南岛语族”一节谈了这个问题。但有具体的汉字文献资料记载,得到汉代,司马相如的《少林赋》:“留落胥邪,仁频并闾,欃檀木兰。”“仁频”就是槟榔。汉代的杨孚在《异物志》中首次使用了“槟榔”一词。杨孚是广州人,他在《异物志》中把包括槟榔在内的岭南特产介绍到中原文化区,可以说是岭南影响中原文化的开始。

中原人对槟榔的第一个印象是有药用价值。当时中原人来到岭南后,对这里的感受就是瘴气遍布、容易致病,韩文公被贬潮州时,写《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都以为到这个乌烟瘴气的地方来,必死无疑,才有了那两句充满悲凉的“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到了岭南的中原人发现本地人在嚼槟榔,认为槟榔有除瘴祛病的功效。汉代的医家张仲景、陶弘景和葛洪在医书里面都提及过跟槟榔有关的药,在药方中说槟榔能够“下一切气”,可以祛除所有恶“气”,比如反胃呕吐、肠胃不适等。

槟榔作为一种特殊的青果食品的记载更晚一些,南北朝的庾信《忽见槟榔》诗有“绿房千子熟,紫穗百花开”的句子。唐代李白在《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中写过“何时黄金盘,一斛荐槟榔”,这个“黄金盘”会不会就是潮汕槟榔盒的原形?宋代苏轼写了一首《食槟榔》,描写了“北客初未谙,劝食俗难阻”的尝试经历。他在著作《格物粗谈》中记载了槟榔的青果吃法:“槟榔同扶留藤,及瓦垄子灰,或蛎蚌灰食,则柔滑甘美。”“扶留藤”就是潮汕人的“荖”(也写作“蒌”)。“瓦垄子”潮汕人叫“蚶”,有血蚶、毛蚶等不同品种。用蚶、蚝(牡蛎)和蚌(车白之类)烧成的“灰”。可见用荖叶包裹贝灰嚼吃槟榔之俗由来早矣。在草药诗中,苏轼还写到“两颊红潮增妩媚,谁知侬是醉槟榔”。在给他亲自培养的儋州第一位举人写的《题姜秀郎几间》诗中,也提到了槟榔:“暗麝著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现在如果用苏东坡的这些诗句来形容台湾的“槟榔西施”,不也正好?

岭南地区食用槟榔的习惯,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上有专门记载:“闽、广人食槟榔,每切作片,蘸蛎灰以荖叶裹嚼之。”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亦记载:“以盐渍者曰槟榔卤,则广州、肇庆人嗜之。日暴既干,心如香附者,曰干槟榔,则惠、潮、东莞、顺德人嗜之。” 可见当时广州、肇庆人喜欢吃盐渍槟榔;惠州、潮汕、东莞、顺德人喜欢吃干槟榔。广府童谣中也有一些跟槟榔有关的词句,例如脍炙人口的《月光光》唱到:“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槟榔香,摘紫姜……”潮语歌谣则用“嘴哺(bou7)槟榔面抹粉”来描写当时的女性时尚。

潮人吃槟榔的习惯,明清府志均有记载,澄海、普宁等各县县志也有所记载,应当是一种普遍的习俗,而且是待客之俗和婚姻习俗。饶宗颐主编《潮州志·风俗志》记载:“朋友往来,不具酒食,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这种习俗,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已有记载:“福建下四州与广东……皆食槟榔者。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由此可知,南宋时潮州已有用槟榔待客的习俗。

据老前辈们回忆,嚼吃槟榔时,必须以荖叶蘸贝灰泥然后包裹之食用。屈大均《广东新语》云:“凡食槟榔必以蒌叶为佐,而以蚌灰为使,否则槟榔味涩不滑甘。”蒌叶,即“荖叶”。蒌叶汁红,嚼后唇红齿也红, 清宋征璧《潮州竹枝词》云:“新插芭蕉一两丛,女墙多种木芙蓉。朱唇轻染胭脂色,爱嚼槟榔玉齿红。”张对墀《潮州竹枝词》云:“蜑船无数大江中,蜑妇如花倩倚风。多嚼槟榔当户立,一笑一迎玉齿红。”诗里描写的是韩江六篷船妓女边嚼槟榔边倚门卖笑迎客的情景。

其实,嚼食槟榔在清朝时应该不仅仅是潮汕,或者岭南,《红楼梦》中也有贾琏为引诱尤二姐而死皮赖脸地索讨槟榔吃的情节。直到现在,湖南省的一些地区,还有嚼食槟榔的现象存在。

说到“荖叶”,过去的潮汕可能是普遍种植的。荖字也写作“蒌”,是一种胡椒科藤蔓植物,叶片厚大,色泽浓绿,气味芳香。现在还有不少地名保持了“荖”字,如南澳县云澳镇有荖园村,澄海区东里镇名优水果林檎的出产地是樟林荖巷,昔年以种植“荖”而闻名遐迩。“荖”还被编入了群众的谚语中:“爱就荖,勿就草。”或说:“爱你哩就荖,勿你哩就草。”意思是需要用时就是宝贝,不用时就当弃物了。

最有趣的是一种著名的潮汕小食叫“荖花”,就是以形似取名的,还真是像。荖花也称“啑奅”,“啑”(sah4)是大口咬食的意思,“奅”(pan3) 是松软的意思,“荖花”吃起来有松软香甜的味道和口感,故名。但“啑奅”潮音sah4 pan3,也指人之怂软无用,真有意思。

最后,再说说槟榔的“榔”字的特殊读音,它不读lang5(狼),而读no5(娜),这是古代的唐韵字失去后鼻音韵尾-ng的结果,同理的还有“狼犺”,不读lang5 hang1,而读lo5 ho1。在粤西的闽南方言雷州话里,这类唐韵字白读-o韵母的字就多了去了。

作者:林伦伦 发表日期:2023年04月16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