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艺苑

生动表现游子爱国、思乡、念旧、恋家的深沉情怀

刘启本《家乡风味》

  潮剧泰斗张华云题诗笺(1989年)
  家乡风味(中国画) 132×69cm 1988年 刘启本 作

  广东是华侨大省、侨务大省,广东今天的发展成就,凝结着广大侨胞的智慧和辛劳。汕头特区因侨而立,因侨而兴,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海外潮籍乡亲反哺乡土,报效家国,涌现了多少情系桑梓的感人故事。

  讲好侨乡故事,描绘特区图景,凝聚侨心、侨力、侨智,文艺工作者一直在现场。侨乡生活是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深沉的思乡曲跨越时代引发共鸣,本期“致敬经典”推介改革开放初期侨乡题材的美术作品《家乡风味》,敬请关注。

  《家乡风味》创作于1988年,是画家刘启本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作品以饱满的情感,精练的笔法,并借鉴传统舞台丰富而隐约的表现手法,省略了一切背景,使整个画面化繁为简,丰富凝练,掷地有声地展现了改革开放初期特有的人文景观。该画作多次于各级画展展出时,众多海内外观众纷纷驻足品评,《人民日报》海外版、泰国《新中原报》等报刊曾以显著版面推介,广获赞誉。35年后的今天再读斯图,如缕乡情乡味依然动人心弦。

  中国画《家乡风味》刻画了一个年老的海外侨胞回到故里后,兴致勃勃地坐在街头的条凳上,俯身等待品尝潮汕小吃油炸豆干的情景。画面构图细致考究,一个铁锅、两个人物、三张条凳,省略去一切背景,显得集中简炼。长条的板凳与圆形的铁锅,形成稳中求变的构架。锅下柴炉则衬以山绿赭石,以凝重深厚的色调来突出铁锅形态及锅中食材,起到强烈的烘托效果。画面中的两个人物,一是衣冠楚楚,一是卷衣袒背,静默相对,对比鲜明,而贯通整幅作品的“灵魂”,则是锅中飘出的丝丝缕缕、若隐若现的烟火。随着炊烟,仿佛让人感受到醇厚的炸豆干的香味,感受到侨乡一家亲的浓郁情感。知名潮剧大师张华云为《家乡风味》题词:

  脆皮嫩肉气腾腾,蘸以香椒热辣萦。

  难遽下咽频转动,待吞落肚汗微生。

  宜将温酒三杯下,却把虚荣一笑轻。

  美食珍馐随处有,家乡风味最牵情。

  诗画相映成趣,堪称双璧。

  刘启本告诉笔者,他之所以创作出《家乡风味》这幅作品,原因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时,国门打开,许多客居海外的华侨纷纷回到家乡,投身家乡建设,汕头作为经济特区,每天都有新鲜事物发生:汕头港远洋轮船的汽笛声送来了一批批回乡省亲的番客;国酒第23层“璇宫”建成运营;城市高楼拔地而起;加工区灯火通明,操着南腔北调语音的人们聚集到这里来,迎宾路上,往来着特区逐梦人……

  沸腾的场景激发了画家创作的欲望,身居侨乡的他对于旅外侨胞怀念故土之情深有感受,而构思及选材则花费了他大量的心血。他从“儿时的盛宴,游子的挚爱”,悟到小小一块浮油豆干,唤醒了游子的味蕾,最能代表家乡风物,最能起到沟通纽带作用。那么如何通过一个较小的元素,表现一个宏大的主题?匠心独运地把握中国画这一视觉艺术的本体语言,无疑更考验一个画家的思维高度和表现功力。

  “艺术,不能只是再现表层的社会现象。要努力寻觅生活中平淡无奇而闪闪发光的一刹那,经过反复推敲,去伪存真,慢慢打磨,废稿三千,达到无法再改为止。这样,作品才会拥有深度,才会有艺术感染力。”刘启本谈及创作时,如斯感言。

  带着执著创新的艺术理念和炽热强烈的创作欲望,经过数月艰辛的“打磨”创作,《家乡风味》最终达到化繁为简、丰富凝练的艺术效果。画作真实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爱国、思乡、念旧、恋家的时代主题,让读者在充满亲和感、沧桑感中得到美的享受。著名美术评论家马克高度称赞该画作是一幅对乡土情怀有感而发、凭心而言之作,“言简意赅,情深意长,令人引发无尽的遐思。这是形象的感染力,丰富的潜台词,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刘启本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汕头中国画院副院长,曾长期任潮阳文化馆馆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展览,版画《遍地英雄》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获广东省美展银奖,并入编全国高校美术教科书。国画《峥嵘岁月》《打回老家去》《高山仰止》等多件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其革命历史题材和乡土题材的创作,在中国画坛占有一席之地,被誉为“扎根乡土而影响力波及全国的画家”。

作者:谢初勤 发表日期:2023年04月07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