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我市不断深化文明创建“四大提升工程”,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

市容市貌焕新颜 文明内涵再提升

  改造后的桃园小区环境优美,给市民提供了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本报记者 林鹏 摄

走进我市第一个园林小区——金平区金东街道桃园小区面,园区内刚刚重新铺设了水泥路面,整齐划一的停车位,干净整洁的园区环境,无不向人们展示着老旧小区改造后的崭新面貌。桃园小区的改造完成,是我市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精细化管理城市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积极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四大提升工程”,将文明创建工作和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工作相结合,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市容市貌和文明内涵焕发新光彩。

构建多元共治,把老旧小区改造办成民心工程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文明城市创建要在加强治理、共建共享上下功夫。近年来,我市把创建工作延伸到城乡每一片区域、每一个角落、每一户居民,推动全域覆盖、全面提升、不留死角。

在小区成立党支部,对不少群众来说是一件新鲜事。金平区滨港社区渔港新邨小区与桃园小区一样,被纳入了老旧小区的改造。改造后,小区不仅引进了物业管理,还成立了党支部,由热心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社区工作人员、小区“双报到双服务”党员、退休老党员共同参与日常管理和服务,让小区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聚人心、住户代表有热心、物业公司显专心的共同体,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桃园社区则推动基层治理模式改进,完善各项管理服务制度,持续做好老旧小区改造“后半篇”文章,不断提升小区整体面貌、品质、秩序。“现在秩序更井然,停车位都能找到。进出更方便、更安全,大家住得也很安心。”这是目前老旧小区改造后不少居民的共同心声。

“十四五”期间,我市共计划改造城镇老旧小区627个,将惠及居民16万多户,目前,已开工改造老旧小区337个。在完成改造的小区中,已有41个小区引入物业服务。未来,我市将加强试点工作,为老旧小区改造后引入物业服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提供借鉴遵循,做到“改造一个、管好一个、治理一个”,切实提高物业服务覆盖率,真正把老旧小区改造办成民心工程、放心工程。

采取流动巡检,确保共享单车停放有序

城市管理的精细化,说到底是城市管理的细节,如何将细节做好做实,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手段。针对共享单车存在的问题,我市城管部门对共享电单车实行总量控制和配额管理,并对配额内运营的车辆加装编码牌,实行一车一编码管理,并建立不定期约谈机制、失信行为联合惩戒机制等,让共享单车带给市民出行方便的同时,维护良好的市容秩序。

在龙湖区和金平区各医院和各大综合体附近,不时有专人巡逻,将乱停放的共享单车摆放整齐。为进一步提升共享单车停放管理的精细化水平,近期,金平区和龙湖区城管部门创新工作方式,对共享单车秩序管理实行“片长制”与“路长制”。金平区城管部门将金平区域内设为若干片区域,共享电单车运营商企业各分管不同片区,采取落实不低于4名区域专职人员进行全天候流动巡检方式,对责任区域内乱停放的所有品牌车辆进行规整清理,确保车辆有序停放在车道上,并及时对分配数量过多的电单车车辆进行联系调配或清运,以免占用车道。

“共享单车停放整齐了,我们使用也方便,共享单车管理、违章行为整治等各种细节做好了,我们的城市环境自然也就好了。”市民陈先生说道。

注重抓在平常,推动交通秩序整治常态化

城市精细化管理尤其是交通秩序管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将交通秩序整治常态化铺开,打好融入日常、注重经常、抓在平常的“持久战”,是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对于道路交通的精细化,我市通过主要交通路口和主次干道等点位,深化交通管理“潮汐勤务”工作机制,切实提高见警率和管事率,根据路口交通实际,坚持严格管理和教育引导并重,加强路面交通疏导和应急处置。同时持续优化细化通行信号设置,在全市35个路段搭建“绿波路网”,不断提升道路交通环境。在上下班高峰期,路口执勤交警一边指挥着路口的交通,一边跟志愿者一起维护路口行人通行的秩序。在交警与志愿者的努力下,车辆与行人各行其道,机动车礼让行人,路口通行变得更加有序,通行速度也大大提升。

我市还加大力度缓解困扰市民群众的停车难问题,交警部门加强与街道、社区合作,对满足条件的路段,设置夜间临时停车泊位,在各大节日期间,针对潮汕乡贤、在外乡亲回汕团聚、过节的情况,积极主动联系相关职能部门,因地制宜协调增设临时免费停车场91个约1.24万个泊位。同时,加强联合执法行动,整治乱停乱放现象。近日,新津街道就联合龙湖交警二中队,在陈厝合各重点路段开展交通秩序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加大对私设地锁、乱停乱放等各类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全力推动辖区市容环境、交通秩序提质升级。

本报记者 陈冬琪

发表日期:2023年04月02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