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龙泉

南粤古驿道在活化利用中重焕生机,成为助力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串“珠”成“链” 激活沉睡自然文化资源

  樟林古港
  西堤公园-过番纪念柱
  市民群众从定向大赛中了解南粤古驿道

  奔跑在乡间田野、传统村落、码头旧址等比赛场景,深度沉浸于跨越千年的历史文化,南粤古驿道承载的丰富人文价值再次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先后四次跑进汕头,南粤古驿道以定向大赛的方式走进汕头公众的视野,其活化利用工作在遗产保护、文化挖掘、乡村振兴和区域协同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也成为研究广东乃至中国文化线路建设和运营的重要案例之一。

  党的二十大指出,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必须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建设与现代化强国相称的强大农业、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如今,汕头在深度挖掘南粤古驿道背后文化价值的同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通过体育、文化、旅游等方式,让都市人踏上古驿道、走进古镇古村,让乡村焕发活力,真正实现文化遗产的创造性保护、创新性利用,更为“绿美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注入新动力。

  寻踪 古道承载家国记忆

  南粤古驿道起源秦汉、内连中原、外接南海、通达西洋,是历史上中原汉人入粤和岭南频繁商贸活动的主要通道,是海上丝绸之路向内陆延伸的重要路径,还是海外侨胞怀着深厚家国情怀的寻根之路,更是广东历史发展的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它承载着岭南文化的发展演变,经历了经济社会的繁荣兴衰,留下过红色革命的足迹,镌烫过名人轶事的烙印。

  在这些古道上,曾经走过失意的诗人、快马加鞭的驿员、驼铃声声的客商、挑着担子的脚夫和无数南迁的民众。虽爬山涉水,又舟车劳顿,他们的心境却大有不同。

  回望南粤古驿道的历史,秦汉时期“越五岭开辟南粤”是南粤交通网络开辟之起始。在南粤地区,因水系发达,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路、陆路交通网络双管齐下,南粤古驿道犹如一条条奔涌的大动脉横贯南粤地区。

  有人曾说:“踏上南粤古驿道,可以走入广东的心魂。”南粤古驿道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和见证,影响着岭南广府、客家、潮汕三大民系的诞生、形成与发展。近代以来,由于交通方式的变迁,广东省内的古驿道逐渐被人们淡忘。有些古驿道已在城市发展中消失,有些则仍隐没于偏远山区之间。据不完全统计,广东现存古道本体共计233条。

  规划 激活历史文化空间

  古驿道是一条项链,如何将沿途宛如“珍珠”的村镇串联起来,让被历史埋没的它们,重新焕发新魅力,成为众多有识之士所关注的焦点。2016年以来,广东省率先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形成了一批整合遗产保护、文化挖掘、乡村振兴和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为一体的创新性实践成果。

  为了规范各地各部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广东省先后出台了《广东省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广东省古驿道标识系统设计指引》《广东省古驿道示范段建设标准研究》《广东省古驿道房车营地规划建设指引》《南粤古驿道维护管养工作指引》等,从各个角度规范引导古驿道的保护利用工作。

  在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中,还挖掘并修复了数十个红色爱国资源点,打造了南粤“左联”之旅、粤北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推动西京古道等线性遗产入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韶关梅关古道、汕头西堤公园、汕头樟林古港、台山海口埠先后获国家和省人居环境范例奖。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和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逐步形成。

  作为长期投身古驿道保护与修复的广东省“三师”(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牛丞禹实地考察过省内多地的古驿道遗存。在他看来,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有其传承性、创新性与综合性。

  牛丞禹告诉记者,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是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要求的具体举措,从绿道开全国线性空间开发利用之先河,到南粤古驿道与长城、大运河等线性历史文化遗产同期启动发掘和活化,广东省在自然资源保护、历史文化发掘、文旅体产业融合、城乡环境品质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始终坚持“以道兴村、古为今用”的理念,通过发掘、保护和修复古驿道,激活沉睡的历史文化空间,通过因地制宜和低成本的建设投入,转化激活乡村产业经济等高效益成效,是全国第一个以省域为对象开展线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理念和实施路径具有创新性和综合性。

  活化 串联整合沿线资源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以重点线路串联整合沿线各种资源,将城镇和乡村联通,实现了以城带乡,让偏远山村的古驿道成为了城市人向往的优质生态产品,推动文化、体育、旅游、农业等绿色要素融合,为乡村带来客流、资金和全新观念,提振乡村文化、经济、社会综合发展。

  在翻阅有关南粤古驿道相关资料的时候,记者发现,其他沿线城市对古驿道遗存进行线性保护,而汕头则以点状保护为主。那么,在保护利用方面,与其他城市相比,汕头又有什么特色呢?

  汕头在南粤古驿道线路体系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意义。牛丞禹告诉记者,汕头位于韩江三角洲,是中国大陆唯一拥有天然内海湾的城市,早在1860年开埠前,汕头的樟林港就是韩江水路古道上连接潮州、梅州等地的重要节点,被喻为“通洋总汇之地”,是粤东地区早期移民海外的主要港口,外地客商纷纷前来。汕头开埠后,汕头的商贸快速发展,日益繁荣,小公园一带成为当时汕头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众多同胞辛苦下南洋,从此通过一份份“侨批”传递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至潮汕铁路通车后,进一步开辟了粤东地区的交通新格局,让汕头不仅是粤东地区的交通要道,还是赣南、闽西一带出海的咽喉。

  今天,在省政府的持续关心下,省自然资源厅的持续指导下,西堤公园、樟林古港、潮汕铁路总务处和车务处旧址等历史遗存均得到了有效保护和进一步活化,不仅能够整体提升南粤古驿道品牌价值,增强广东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还能够提升汕头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形象,彰显汕头城市的魅力。如修复后的西堤公园成功申报了世界记忆名录侨批纪念地,并荣获“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而修复后的樟林古港则荣获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这些历史遗存风貌的蜕变,带给当地村民实实在在的环境改善,获得了周边村民的连连点赞。”牛丞禹如是说。

  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之所以得到社会各界认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项目推动紧紧依靠沿线居民以及专家支援力量,这也是南粤古驿道被誉为民心工程的根本所在。在整个过程中,广东省“三师”专业志愿者的足迹遍布粤东西北,他们与乡村老人在田间地头、村头巷尾一起寻找当年的记忆,与村内儿童一起用当地材料制作南粤古驿道科普标识。志愿者们还通过宣讲、实地调研和技术咨询等志愿服务,将历史文化保护活化的理念和先进的保护修复技术传授到乡村,激发起民众对家乡的认同感。“三师”专业志愿者成为政府与老百姓之间“专业”的桥梁纽带,进而带动了沿线民众自发发掘、保护活化古驿道,为古驿道注入了持久的生命活力。

  发展 串联发挥综合效益

  随着越来越多人知道并重新走上古驿道,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文化资源得以完美地串联、开发、融合,激发了全社会对驿道文化的关注,沿线居民亦能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红利。如何继续保护、挖掘、规划、活化、利用古驿道?

  “未来南粤古驿道需要从‘活起来’到‘火起来’的转变,需要以国际化视野、遗产价值角度讲述好南粤古驿道故事。”牛丞禹建议,南粤古驿道沿线城市要紧密对接当下政策,与省委、省政府部署的“绿美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等重大决策做好对接,不断丰富南粤古驿道内涵,推动南粤古驿道工作持续稳步推进,进一步深化南粤古驿道内涵与价值。要持续丰富利用方式,依托南粤古驿道及沿线古村落、既有景观节点、特色产业等,策划丰富丰富多彩的文旅、研学、科普、采风等活动,满足不同年龄段的活化利用需求,引导更多的群众和市场主体参与古驿道活化利用,为南粤古驿道注入可持续的活力和动力。同时,南粤古驿道作为党的十九大以来广东在文化保护、乡村振兴、生态价值实现等方面的主要抓手之一,经过持续多年的实践,已成为我国在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代表,且当下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的累累硕果,应该以国家化视野,通过利用国际上的知名平台,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中国线性文化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提升南粤古驿道品牌的时代价值。

  牛丞禹特别指出,不论是线性还是点状的古驿道历史遗存,在保护利用过程中均需严格按照省自然资源厅明确的技术指引予以推进。对于汕头的点状遗存,他认为更需要精细化、品牌化的打造,将其打造成一个个闪亮的“珍珠”。目前,位于金平区海平路97号的中央红色交通线旧址(汕头站)就经过精心修缮和布展,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汕头红色地标之一,也成为干部群众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同时,汕头还要将绿道和陆路古道串联,实现“以点带面”。南粤古驿道最核心的体现仍在其连通性,在对汕头的码头、站点等遗存进行保护和活化规划设计时,就需要依托绿道等将点状历史遗存与周边的村落、既有景观节点等串联起来,以尽可能发挥其综合带动效益。

  本版策划  张明纯  陈静莹

  本版撰文  李德鹏  林  蓁

  本版摄影  陈  史  林  蓁

发表日期:2023年03月10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