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韩江水

朱岳秋:勤苦耐劳 报效桑梓

  隆侨中学朱岳秋教学楼

  朱岳秋:我们华侨对家乡的建设投资,并不是为了图日后有个好名声或得到什么福利回报,而是出于对家乡养育之恩的报答。通过对家乡的投资,我要借机告诉人们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无论身在哪里,家,永远是唐山!

  在前美众多华侨群体中,由于陈慈黉家族的庞大而显得一枝独秀,就如一棵参天大树郁郁葱葱,便注定了大树底下其他的树丛无法与其比肩。在前美村追寻、探索华侨史时,你会发现,在陈慈黉及其后来更为显赫的黉利家族的背后,闪烁着一个同样璀璨、耀眼的华侨群体,朱岳秋就是其中一位。

  朱岳秋早年经历可谓艰辛坎坷。他6岁丧父,家境贫寒,依靠母亲一个人穿街走巷卖些水果勉强度日。13岁那年,仅读了两年私塾的朱岳秋到叔父的木帆船上当搬运工和押货小弟,随帆船往返于汕头埠、东里、樟林港等地。由于时局动乱,物价奇昂,朱岳秋哪怕再怎样省吃俭用,也无法从根本上摆脱家庭面临的窘境。无奈之下,他只好选择跟其他乡里人一样的道路:去过番。

  隆都人“过番”所选择的地点一般都在泰国。因为那时在泰国生活着大批类似朱岳秋这样的人群,加之有些早年在这里站稳脚跟,办了实业的家乡人更愿意向那些初来乍到、衣食无着的“新客”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所以,泰国的华人活动较南洋他国显得尤其繁茂。朱岳秋到泰国后,第一个向他伸出援手的是他的姑父。姑父在泰国主营火砻业。火砻日夜开工,在火砻的工人一般都是轮流作业,劳动强度大。为了多赚到一点钱,朱岳秋日以继夜加班加点,扛完谷包扛米包,不辞苦来不怕累,从上班一直干到换班,累得腰酸腿疼依然不吭一声。朱岳秋的勤劳刻苦忍耐姑父看在眼里,对他格外欣赏信赖,让他专门负责在外面收购稻谷,成为火砻处的一个项目负责人。朱岳秋更加勤快工作。姑父的火砻在泰国山巴声誉日隆,更多从家乡来泰国谋生的“番客”也乐意选择这里作为靠岸的第一站。

  朱岳秋有一个朴素而高尚的理念:“人在穷时需人帮,人到富时应帮人。”此时的朱岳秋在泰国打拼已近十个年头,也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和人脉资源,他更愿意向这些类似自己当年初到这里衣食无着的家乡人伸出援手。

  朱岳秋在泰有年,小有积蓄,家乡观念极强的他念念不忘故里的母亲。1939年春,他第一次返回汕头,并在乡亲的撮合下,娶了一门亲。是年,朱岳秋26岁。婚后不久,汕头沦陷,日寇在汕头各地烧杀抢掠,社会极其动乱不安。朱岳秋心想与其在家乡坐以待毙,不如再到海外谋求生路。于是,他跟母亲和新婚妻子商量后,依依不舍地搭乘前往香港的小帆船,准备到香港后再转乘前往泰国的轮船。船出妈屿口差点与大铁船相撞,至深圳大鹏湾时又遇海盗,船上的人九死一生,勉强逃到香港,又遇上日军封锁码头,虽然乘着夜色掩护,船只安全靠岸,可是船上大部分人早已将盘缠和护照弄丢了,只好滞留在港。朱岳秋的护照和一点救命钱事先都紧紧地缝在贴身短裤中,因此才得以逃过一劫。

  他再次转乘往泰国的轮船,最终在表兄的“联成兴”杂货铺安下身来,再从头开始。朱岳秋在泰国经营杂货铺几年后,闻知日军投降,便想返回唐山。姑父和表兄等人极力劝阻,说唐山此时政局不明,到时战火蔓延,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安居乐业。朱岳秋在海外亲人的劝说下打消回乡的念头,乘着日军投降这段短暂的和平时期,他将母亲和妻子接到泰国定居,一家人得以团圆。

  朱岳秋自此在泰国定居下来,先后与表兄合资创办集华两合公司,经营杂货批发等进出口业务,后又创办工业及房地产业,成就一番事业。

  新中国成立后,朱岳秋回到家乡探亲。他目睹家乡教育条件滞后、生活设施落后等情形后,先后慷慨捐资兴建隆侨中学、华侨医院、侨联大厦等,投资建设前美华侨水厂、电厂和铺筑村级道路及养老院等公益项目。朱岳秋说:“我们华侨对家乡的建设投资,并不是为了图日后有个好名声或得到什么福利回报,而是出于对家乡养育之恩的报答。通过对家乡的投资,我要借机告诉人们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无论身在哪里,家,永远是唐山!”

  为褒彰朱岳秋先生的美德,1996年澄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他“澄海市荣誉市民”的光荣称号。

作者:谢初勤 发表日期:2023年02月26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