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汕头

科技种田“加速跑” 智慧农业愿景好

我市规模种植户运用新型技术抢抓农时播种耕耘

  本报讯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这也是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中之重。眼下正是春耕好时节,惠农强农政策的落地,令我市规模种植户欢欣鼓舞、信心倍增,他们纷纷抢抓农时,播下春天的种子,在科技种田路上“加速跑”,努力把丰收的愿景变成现实。

  汕头农业种养条件得天独厚,农民精耕细作,素有“种田如绣花”的美称。全国种粮大户林宋文和田地打了20多年的交道,就是用精耕细作“绣”出种粮的新天地。

  新型农业技术的引进运用,是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关键要素。立春以来,挂心田地的林宋文总是早出晚归,奔波在田间地头,忙着和农民工利用新技术新农机进行播种、育秧、除草、办田等。“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以及省委对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部署,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我们种粮户倍感振奋,发展粮食生产更有奔头,干劲也更足了,将借力农业科技种好田,保障粮食安全。”林宋文高兴地告诉记者,以前种田是“面朝土背朝天”,费时费工效率低,现在有了科技助力,水稻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比如现在春耕都用上了播种机、翻土机、插秧机、无人机,比以前省事又省心,还节省成本,发展生产也更有信心。

  多年来,林宋文种植规模不断壮大,种植面积从最初的50亩,到成立锦沣农机专业合作社后的5000多亩,同时从以水稻种植为主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种粮事业越做越大。林宋文告诉记者,合作社每年为周边1000多户农户提供办田、插秧、无人机施肥、收割、烘干等综合农事服务,烘干能力也从原来的每天12吨提升至600吨,有效解决自己及周边农户晒谷难问题,真正实现颗粒归仓。同时每年可以为市场提供约8000吨粮食,计划再扩大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数字农业。

  “惠农强农政策的出台,对今后粮食安全有更好的保障,感到十分振奋。”濠江区绿嘉源农场负责人许免坚告诉记者,特别是这几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下,原来很多撂荒地被激活,重新种上了粮食作物并喜获丰收,现在又有了好政策的支持,规模种植农户发展生产更有底气,相信会有更大的收益。

  在濠江区滨海街道钱塘社区,看着田地里长势喜人的冬种马铃薯,许免坚乐滋滋道,这两年,农场在发展水稻种植的同时,也致力于冬种生产,这一片沙质地面积大概130多亩,于去年12月初种上大西洋、荷兰15号两个马铃薯品种,从种植到收获大概需要100天时间,生产过程采用一体化种植机进行翻土、起垄、播种,以及无人机施肥、设施滴灌等,节约人工成本,更加高效,如无人机喷药对病虫害防控更及时,而且更均匀、不伤苗。

  “从目前生长情况看,马铃薯再过半个月就能收获,亩产预计2000公斤以上。”许免坚告诉记者,农场采用“订单农业”模式,与加工企业签订产销协议,所以这些马铃薯销路都有保障,对未来发展生产信心十足,收获后计划轮作地瓜,通过自种或合作的方式扩大粮食生产面积,提高土地效益,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作者:刘文钊 发表日期:2023年02月23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