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非拳技法”传承人柯楚钧让传统养生技法及其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从“民间绝活”到创新传承的瑰宝

柯楚钧展示“非拳”。

“马步要扎稳,手伸直!”2月8日晚上,记者走进非遗非拳传承基地,传承人柯楚钧正带领着一群徒弟练习。他乐呵呵地说:“非拳既强身健体,也是对传统养生文化的传承。”

非拳技法,顾名思义,非为技击而生。它是通过心身锻炼,促进人体气机、经络、肢节通畅,平衡脏腑,提高人体健康质素的养生健体技法。柯楚钧致力弘扬传承“非拳”,将这一传统养生文化发扬光大。去年,“非拳技法”入选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柯楚钧在社区举办大型公益活动,传授非拳技艺。

潜心学艺 六代传承“民间绝活”

如约采访柯楚钧,是在位于汕头火车站附近的非遗非拳传承基地。走进室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琳琅满目的荣誉证书和传承谱系介绍。柯楚钧告诉记者,“非拳技法”的锻炼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可根据身体健康状况,有针对组合锻炼,可以足不出户,免用器材辅助,是一种适合平民百姓健体锻炼的技法。

“非拳技法数百年前蕴藏于潮汕民间”,提起“非拳”,柯楚钧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他的祖辈世居澄海澄城镇东门头“柯厝内”。柯氏创祖人柯开亨,官至龙门参府,死后被追封为“武德将军”,后世尊称“参府祖”。柯氏世代习武,祖辈武医柯文龙、柯行生受益于道家的养生术、医家的导引术的启发,融合提炼,形成今天的“非拳”雏形,至祖父柯景忠已是第三代传人。机缘巧合,柯景忠得到奇人张寿山指点,进一步整理完善,形成一套不费力的、似拳非拳的养生健体技艺,并将其传授给儿子柯友泉。

生于“非拳”世家的柯楚钧自小耳闻目睹,深得父亲柯友泉非拳技法真谛传授。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全国的气功热,健身热及养生热的兴起,柯楚钧按照父辈的夙愿,到四川、湖北一带考察,有幸得到武当八卦宗师吕紫剑、峨眉剑派传人方宗骅、中国著名老中医连汝安教授等人的悉心指导,在传统非拳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糅合进自己多年来学习的医学理论,完善“非拳技艺”。

“非拳技法”的锻炼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受到大众欢迎。

对症锻炼 强身健体“治未病”

“朝阳花开、托天问苍、午后巡山……”采访柯楚钧时,他正一边做示范,一边仔细观察着徒弟们的动作,一见到有错误姿势的马上纠正过来。身着白色练功服的柯楚钧动作舒展大方,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刚柔并济、神形兼备,精、气、神浑然一体。

“这就是柯氏非拳技艺,是一种以引导吐纳、行气为主的锻炼方式。” 虽然一身功夫,但柯楚钧的言谈举止充满儒雅气质。提起非拳,他言语间充满了自豪。柯楚钧是省级非遗项目“非拳技法”市级传承人,他告诉记者,潮汕地区自古民风淳朴,崇尚礼义,受中原文化的熏陶,潮汕人民信奉岐黄,养生之风盛行,为非拳技法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文化土壤。

非拳技法脱胎于传统武术,以养生为目的,分为三十六式。柯楚钧说,“拳非拳,为拳所困”,非拳走出了“拳”本身的极限及对“拳”的片面理解的困境。与传统武术主要以“假设敌”形成套路不同的是,非拳的“套路”是以人体的气机为导向,打完三十六式会流汗但不会喘,因而广受青睐。

从第一式“朝阳花开”开始,至第三十六式“伸欠收势”,每一式都围绕强身健体,每一式都有独特锻炼功能,既有全身系统性,又有局部针对性。比如,肺活量差、胸闷、心律不齐者,重点练习“前程似锦”;肝阳上亢、高血压患者、上实下虚者,则应重点练习“大圣巡山”;对于太极拳爱好者,习练时气感不明显者,可多习练“拨雾穿云”“左右逢源”等。

融入生活 引领健身新风尚

近40年来,柯楚钧不断创新、积极推广,一度式微的非拳在他不辍的传承下重新兴旺起来。为更好地传承非拳技艺,2006年,柯楚钧创立非拳健康俱乐部,传播非拳健康新理念,至今收徒过万人,覆盖潮汕及珠三角地区,不少外国人也慕名前来向他学非拳。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柯楚钧在众多海内外嘉宾前演示非拳技法,展示传统优秀文化。2017年,柯楚钧在深圳宝安城市学院、龙华社区等地讲习脊柱督脉养生方,传播非拳技法,他也被深圳宝安城市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动作行云流水,体态精神焕发,非拳的一招一式气势十足。柯楚钧说,非拳学员当中,有晨练的、晚练的,有随时随地比划的,有如痴如醉享受的,有挥汗如雨苦练的,练得身体棒棒的,练得心里美美的,工作劲头足足的。在他看来,非拳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更应该成为一项大众喜欢的体育健身项目,他相信非拳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春天,必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有的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而传承非拳,柯家已经坚持了六代。柯楚钧表示,在如今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他希望更多人了解非拳、练习非拳,让非拳技法能够成为普通百姓喜闻乐见的养生方法,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弘扬非遗文化。

作者:汕头融媒记者 陈文兰 发表日期:2023年02月16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