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东南西北门


  上世纪80年代水关亭(图片来自网络)

  这座城囫囵看起来散发着庸常的现代生活气息,只是,它的里子还是有故事在。

  

  澄城有四门,各曰东南西北门。

  潮汕地区取地名有时也乖张,如“竹林”“盐灶”“柴井”等就令外地人费解。只有当地人知道,竹林没有大片的竹,盐灶的人现也少以晒盐卖盐为生,至于柴井里面的井现如今也难找柴制的,无非是先前“此地有此物”罢。澄城四门也实在非门,甚至压根就没有牌坊样的建筑。通俗来讲,澄城四门实是四个不同的区域。

  为了追寻这“城”有多大,独自一人围着这四个门绕了一圈,并记下了汽车路线。按理来说,这四个“门”围起来至少是一座城吧,只是这城却小得可怜,只有一个乡那般大小。饭桌上谈起时,爷爷说:“据说,古代上级官员要来地方考察地方官员的分田情况。澄城的官员为了让大部分田地进自己的腰包,伪造了‘假澄城’,即建了东南西北城门来应付上级的检查。伪造澄城内的分地符合上级考察标准,伪造澄城外的地则进入了地方官员的腰包。”大家并没别的说法,我将信将疑。

  如今四门,虽说没有留下一些过往是门的痕迹,但发展下来,却也各有其几分姿色。

  如今的东门大片都是路,常是车水马龙。其边缘有着广为潮汕人所熟知的八角楼,只是八角楼已不见了,上个世纪就已被拆除。如今的八角楼,更多是美食的代号,其牛肉便远近闻名。潮汕地区遍地牛肉店,可说起八角楼,却是一枝独秀,其牛肉软腻鲜嫩。涮牛肉最讲究火候,火候过了食材便失去灵气,这八角楼的牛肉可谓把火候掌握得透彻。除此,八角楼的街道成天烟火弥漫,早晨在晨曦的沐浴下有豆浆、炸油条、白粥的袅袅炊烟,日上三竿有树下餐馆的阵阵香气,纵使残夜,亦有闲谈之人的几泡热茶,清香四溢。

  南门如今倒也浪漫,一大早南门头便有商贩路边摆花了。早上的南门头一半是花市,一半是市场。只不过南门头多为住宅区,摆摊自然只能在路边了。晚上这里又是另一番风景,美食小吃在小拖车的排列下成为一条街,车头吊着的或是昏黄或是亮白的灯泡,伴着美食散发的烟气,更像是一片星海。就算放下美食不谈,也有小商贩出售各类小物件,大都是记忆里很多年前门口总会有的东西,如今却也是难寻之物,颇有怀旧情调。

  西门如今成了一片大生活区,遍地的住宅区,两个市场前后夹击。一大早便车铃不断,几声时来的喇叭似乎衬和着车铃形成了交响乐。这两个市场口碑不错,从未落过什么骂名。各个小区也慢慢建成生活市场,价格却高得惊人。

  北门纵使上世纪这里还是个水关,掌控着许多贸易进出口,最终也拗不过填河造田的无奈,水关慢慢没落,水关亭也在上世纪90年代被拆除,大抵留个念想,那条路还叫“水关亭”。到了年终游神之际,还会特地建起一个大木棚,供些香火为当地人祈求“老爷保贺”。偶尔幸运,还会遇上纸影戏表演。只是北门终究还是变成了一条路,这些情调慢慢也不了了之。

  对于我来说,感情最深的应该还是北门。幼儿园在“水关亭”那边,小时候天天从那儿过。偶尔爷爷遇上熟人,还得摸会儿牌,多少打几局。这时我便常常趴在爷爷后背,虽不懂牌面如何,但大都能从爷爷的动作表情里判断出来。当他冷不丁爆出一句脏话,便知道这牌是何等的差了——拿到好牌他总会奸诈地笑笑,纵使牌面一般,不过表现出一副上齿磨下齿的表情,却也是默不作声……有时幸运的话,晚上吃完饭散步时遇见纸影戏,爷爷便会把我抱到胸前,头上是他满嘴边的胡渣,看着台上的纸影戏,咯咯直笑,也不知是因为看得好笑,还是被胡渣挠得好笑。

  就算是我们家,大抵也对这北门感情最深了。爷爷奶奶结婚时的房子就在那儿。爷爷小时候,也对北门感情颇深。他有时会讲他的故事,“我小时候在那里的田间抓鱼,焖地瓜。我那时大夏天还背着个棉袄呢,太阳太毒了,穿棉袄更凉快……”“小时候天气太热,那水关虽然没多少生意了,但那河和亭子还在,天气热时,跑到河里洗澡,往那水关亭上面一躺,醒来便是天亮……”说到底,他也怀念以前在北门的生活,又或者是怀念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吧。

  想着这四门的现状,又想起爷爷说的关于“官府贪地”之说,可细想又不免觉得荒唐。难道古代中央官府就那么的不堪,连这伪造的方亩之地的掩人耳目都无所质疑了?抵不过心中好奇,翻阅许多关于这四门的资料,到底找不到“官府贪地”一说,却是得到了众口一辞的“抵御倭寇”之说。

  相传明朝时临海的倭寇入侵潮汕平原,从滨海一带区域沿岸攻入澄海。而当时的澄海人为了抵御倭寇而把分散的几个“都”的人口聚集起来,并建立起城墙,一致对外。这些城墙也就是如今澄海的环城路。而相对应的城楼也就是现今所说的东西南北门了。而令我惊讶的是当时的城门却不只四门,还额外设立了一个小北门。在当时这几座城楼也有相对应的美名:东门城楼曰常春,南门城楼曰永明,西门城楼曰保义,北门城楼曰拱辰,小北门城楼曰聚星。在记载中这些城楼也不是对应的正东西南北方位,讲求风水的流通,追求藏风聚气。

  之后我再去看了看那被我忽略的小北门,也实在对得起当时聚星这个名号——那里建了一座老爷宫,各种求学、求健康、求生意的来往不断。

  这座城囫囵看起来散发着庸常的现代生活气息,只是,它的里子还是有故事在。

  

  小档案

  陈焯涵,男,汕头市澄海人,高中生,文学爱好者。

  

  推荐语

  陈焯涵生活在澄海小城,对小城的日常风物与生活方式充满感情,不止于此,他对小城的历史存续也充满了好奇,并开始属于个人的追寻。写身边庸常的物事,在庸常的物事中写出意趣,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他一直在做着这样的尝试。陈焯涵的文字带着闽南语系文字特点,平民化生活细节、不厌其烦的铺陈、缓慢的节奏。语言沉静,余味隽永。

  ——林渊液

作者:陈焯涵 编辑:张梅 发表日期:2023年01月2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上一篇:新年憧憬
下一篇:元宵看新娘赏纱灯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