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制谜猜谜 其乐陶陶

据南方网讯,2022年12月初,文化和旅游部公示了“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名单,广东省有“佛山石湾陶艺”“汕头澄海灯谜”和“梅县客家山歌”3个典型案例成功入围。汕头市澄海区是粤东著名文化艺术之乡和侨乡,文脉繁茂,人杰地灵,民间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澄海灯谜”延续了南宋临安“击鼓导猜”古风,将民间方言、谜语与中原谜法相融合,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谜语创作体系。澄海灯谜早在1999年便被命名为广东省“民族民间(灯谜)艺术之乡”,2000年被命名为“中国民间(灯谜)艺术之乡”, 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5年被命名为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1年被命名为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次又获殊荣,入围“建设典型案例”,这是对澄海灯谜传承、弘扬的高度肯定,可谓锦上添花。作为一个喜欢灯谜的澄海书生,虽客居羊城,犹心在故乡,为之高兴。

冬至过了,春节将临,各地猜谜射虎的鼓点又要“咚咚咚”地敲起来了,把一个个寒冷的“今冬明春”折腾得像一笼笼新出炉的包子,热气腾腾!尤其是家乡澄海,更为闹热,几乎村村有谜棚,人人能射虎。中国民间文化艺术(灯谜)之乡,那可不是浪得虚名。

我这个生长在谜乡的澄海人,打小就喜欢谜语,可以说,是在春节、元宵和中秋猜谜的鼓点和猜谜者的笑声中长大的,尤其是方言谜语。但小时候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喜欢谜语?直到几年前,澄海谜家、韩师的优秀校友王绵生老师要出版《潮汕风物谜》,找我写序,我才认真思考起来。

我认为,制谜、猜谜有三大好处。

一是有益于培养开卷读书的兴趣。要猜谜、猜好谜,你就不得不去读书。我读高小和中学的时候,是在有着冠山书院和文曲星庙的冠山乡度过的。那个时候,冠山乡每年春节到元宵期间、中秋节前后都有猜谜语的民间娱乐活动,而且谜棚就搭在我家住的冠山学校(四落内)大门前的篮球场上。大概由于课堂里无书可读,更无作业要做,精力过剩的缘故,我和小伙伴张伟强等喜欢扎堆儿在谜棚前跟着大人们凑热闹。我最喜欢听猜谜者对谜语的解释,那猜中谜语的咚咚咚三通鼓声,无比悦耳。偶有字词之谜,我们也跟着起哄猜射,居然也偶有猜对的。奖品虽薄:无非一盒火柴、两颗糖果或者一支香烟而已,但对我的读书欲望的激发之精神力量,却是巨大的。我对能猜出“《道德经》一句”“《唐诗三百首》一句”“《千家诗》一句”“《千字文》一句”“《红楼梦》诗词一句”等等的射虎高手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那个年代,这种书我见都没见过,就甭说读了。而隐于乡野之间的射虎英雄们居然个个饱读诗书、满腹经纶。如果用现在时尚的话讲,他们就是我当时的偶像,我就是他们的铁粉了。

为了能多猜中一些谜语,我也开始从家中有藏书的同学那里借来“古书”阅读。最入迷的是《水浒传》,把一百单八将的姓名、绰号,甚至连其使用的武器名称都能倒背如流。1978年参加高考,我语文科还考得不错,侥幸考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我想,这竟是为猜谜而读书得到的意外收获,真的是开卷有益。而这种歪打正着的收获,改变了我和我家庭的命运!真的是“知识决定命运”,但学知识的动力来源于“约谜”(猜谜),跟我一样的人在我们家乡恐怕不在少数,因为猜谜的民俗活动,实在是太普及了!

二是有利于智商的开发。猜谜是一种“技术含量”和“智商”颇高的活儿。你首先要懂得“谜格”等谜语制作和猜射的基础知识,其次必须有“脑筋急转弯”的急智,还得有各种知识横竖交错、互相联系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那些运用潮语谐音、汉语同音字等方法制作出来的谜语,要猜中真的不容易。用潮汕话说,就是必须有“斜窍”才行。所谓“斜窍”,我认为就是多角度的另类思维,对人的思维能力的提高颇有帮助,尤其是逻辑推理能力。我至今还记得,有一则谜语的制作水平是相当的高,其谜面就一个“漏”字,猜气象名词二、水利名词一、字一。尽管拆字谜是我的拿手把戏,但一个晚上就是猜不出来,急得我在谜棚前“爬喉爪脰”(挠耳抓腮)。最后还是被外乡来的一位“过江龙”高手大叔猜中。其谜底是:下雨,多云,排水,“层”字。我真是佩服得恨不得立马就拜他为师,从此也记住了这则佳谜,至今不忘。

三是有利于身心健康。制谜和猜谜既是一个“抠心擘肠”(挖空心思)的过程,也是一个愉悦身心的过程。制作出一则佳谜,跟写出一首好诗、一篇好文章的愉快心情是一样的。而在人头攒动的谜棚前,在咚咚咚响的鼓声中猜中谜语,让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很羡慕地看着你时的心情,就更是美妙、快乐无比了。所以,我想,制谜、猜谜的人不但是有知识、有智慧的人,也是天底下最快乐的人,因而也是最健康、最幸福的人。

少年时代,最能给我带来快乐的是那些方言谜语。每当时间进入深夜,谜棚上剩下来的基本上都是难度比较大的谜语,开始冷场起来。每到这个时候,掌鼓师父自有高招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把气氛再次撺热起来。就像再往木炭炉里添些“绞籽炭”(一种叫做“绞籽”的树枝烧的木炭),把一锅已经快凉了的滚水再烧开,让它滚起来。“棚主”惯用办法之一就是来上几则带有“人间烟火”味的方言谜语,有时候还是带点乡下人的狡黠和略带黄色的那种,把大家逗得跺脚捧腹,哈哈直乐。我至今还记得其中的几则,例如“老猪母相撬”,猜潮汕俗语一(谜底是“食支嘴”);“政策保护和尚”,猜潮汕俗语一(谜底是“留在奉佛”)等。

因为编著《潮汕方言谜语》一书,我拜读了岭东凤城谢会心先生的《评注灯虎辨类》(1929年)一书,知道潮汕一带制谜、猜谜风气之盛、水平之高是传承有自的。几年前,潮安谜家林里炯先生出版谜集《麻省谜萃》,我为他写了两句话相贺:

正窍倒窍横窍,窍窍相通;

老年青年少年,年年欢笑。

这大致道出制谜、猜谜的思维特色及其过程的快乐吧!

作者:林伦伦 发表日期:2023年01月1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