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潮汕民间舞蹈艺术,近日,首届粤东地区传统舞蹈研习系列活动以线上方式举行,内容主要包括舞蹈学术交流会、舞蹈专家讲座、舞蹈工作坊、采风调研四大部分。其中,舞蹈学术交流会以“新时代·粤东传统舞蹈·传承与发展”为主题, 专家学者齐聚云端探讨交流,为粤东地区传统舞蹈的传承发展出谋划策。
活态传承呈现民间舞蹈独特魅力
首届粤东地区传统舞蹈研习系列活动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传承潮汕民间舞蹈”为主题,由汕头市文联、潮州市文联、揭阳市文联为指导单位,汕头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汕头市舞蹈家协会、潮州市舞蹈家协会、揭阳市舞蹈家协会联合主办。据了解,该系列活动以汕头、潮州、揭阳的传统舞蹈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双创”文艺思想的指导下,践行非遗保护与传承的使命,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希望通过记录保存、民间艺人的活态传承、引入美育等方式,推动粤东民间舞蹈的保护及传承。”市舞蹈家协会主席、汕头大学副教授余端嵘告诉记者,作为该系列活动的首场活动,参加舞蹈学术交流会的五位专家有专注舞蹈理论研究的学者,也有创作了大量经典作品的编导;有音乐学者,也有人文学者、美育家,论坛吸引了汕头、潮州、揭阳三地舞蹈家协会众多成员线上观看。
据悉,本次舞蹈学术交流会内容包括“非遗”视角下粤东地区传统舞蹈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探讨、粤东舞蹈文化、传统舞蹈的现代性编创、民间舞蹈素材进课堂、新时代美育等系列相关论题,旨在加强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优秀的潮汕民间舞蹈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融入高校课堂让年轻一代体验民俗之美
汕头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副教授董学民以《潮剧中的歌舞小曲》为题,借助史学研究的视角,与大家分享了经典潮剧《桃花过渡》的发展过程。交流活动中,董学民通过歌词、音乐的对比, 认为潮剧《桃花过渡》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受到周围各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其自身也反哺着周边地区的戏曲剧种,比如闽南高甲戏《桃花搭渡》。潮剧既吸收周边地区的民间音乐,同时其艺术也影响辐射到周边地区的民间音乐,体现出既吸收又输出的特点。
“美育教育与本土民俗文化的结合发展是地方高校教育应该注重的,让大学生多方位感受民俗文化之美、体验民俗文化之魂,从而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地方高校中文系副教授,广东汕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学院负责人杨映红为大家带来《略谈地方高校美育中的民俗文化传承》的交流分享。她表示,潮汕民俗文化与潮汕地理人文如鱼水相依,将在课程教学中融进美育教育,在美育中融入民俗文化,从更高的层次助力地方文化建设,服务地方文化的发展。
目前,粤东特色的非遗舞蹈文化的生存、保护、传承与发展遇到不少新的情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东莞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姚佩婵以《探索具有粤东特色的非遗舞蹈文化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和与会者进行探讨交流。她认为,粤东特色的非遗舞蹈文化,是粤东民众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财富,不仅是自我认定的历史凭证,也是粤东人民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和智慧与力量之源泉。
潮汕文化研究学者、市委党校综合学科教研室主任陈晓东从潮汕文化精神、潮汕地区的地理气候与生产方式、潮汕文化的基本形态及其形成与发展等方面进行阐述,认为潮汕地区非遗文化保护得如此完善,其民族文化的根基和沃土在于潮汕的宗族社会和侨乡社会。陈晓东的分享,让聆听者对潮汕人所独有的重情义、重礼仪、重信仰等人格魅力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对舞蹈背后的大文化研究有了更宏观和深入的认识。
深入乡村挖掘整理更多民俗资源
鳌鱼舞、蜈蚣舞、双咬鹅舞、英歌舞……这些潮汕地区社火中的动物假形舞蹈蕴含的文化效应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成为了潮汕民间节日中重要的表演节目。余端嵘以潮汕地区社火中的动物假形舞蹈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田野调查等方式,撰写了《潮汕地区社火中的动物假形舞蹈研究》一文,文中以舞蹈的表演形态,解读其背后的民间信仰与文化内涵。
此次学术交流会特邀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武艳进行评议。武艳作总结发言时表示,本次讨论的话题涉及潮汕的歌舞小曲、粤东文化的优良基因、侨乡文化、舞蹈美育、各类民间舞蹈等,具有广度与深度,对推动粤东民间舞蹈的传承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记者了解到,接下来,首届粤东地区传统舞蹈研习系列活动将举办舞蹈工作坊,由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编导系主任谭洪涛讲授《传统舞蹈现代性编创方法舞蹈道具开发与创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陈燕敏讲授《破茧与重构——舞蹈编导技法实践运用》,以及学术讲座《在现代性编创模式中传统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据悉,系列活动将立足地域文化,组织与会相关人员深入粤东乡村,对汕头潮阳英歌舞、潮州鲤鱼舞、揭阳青狮舞等粤东民俗舞蹈进行挖掘整理、考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