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文化

印尼侨领林毓瑞情系桑梓,创办坤甸第一所华侨学校,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百年“兰香楼” 四代家国情

  “兰香楼”前面的“大夫第”显得低矮
  洋味十足的“兰香楼”
  林勤海收到回国观光的邀请函
  “仁美里”大门     黄桂华 摄
  “兰香楼”外墙的罗马式花窗
  当年日机炸穿的地方
  林勤海创办的《黎明报》

  笔者日前走访金平区鮀莲街道印尼华侨赖连三宅第时,获悉印尼坤甸的潮汕华侨众多,其中有一个姓林的爱国华侨家族享誉南洋各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家族成员曾作为华侨代表应邀回国观光,并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这个家族就是由揭阳林毓瑞肇创的“兰香”家族。

  冬日里,笔者循线来到揭阳市揭东区磐东街道乔东社区,探寻印尼侨领林毓瑞的故居“兰香楼”。穿越时空,这座近百年建筑的一点一滴,在无声述说宅主的传奇一生以及一家四代的家国情怀。

  

  侨宅探寻

  一中一洋两座建筑相隔十年建成

  揭阳市揭东区磐东街道乔东社区是原乔林乡的一部分,北望黄岐山,前临榕江水,是个有着七八百年历史的古村落,也是潮汕地区知名侨乡,闻名遐迩的“兰香楼”位于乔东社区中心,鹤立于传统民居群之中。

  当天,侨宅看守人林顺热情地把笔者一行迎进大宅阳埕口临时搭建的茶座。刚坐下来,林顺嫂便端上甜汤款待客人。想不到他们至今还留存着款待生客“食甜汤”的传统习俗,一碗甜汤让冬日来客倍感暖心。

  林顺告诉笔者,“兰香楼”其实是“仁美里”的一部分而已。仁美里是他的曾祖叔父毓瑞公兴建的花园式大宅第,占地面积10亩左右,包括大夫第和兰香楼两座建筑物。

  眼前的大夫第是潮派“双背剑”布局的豪宅,由一座三进五间过式的主宅,配上双花巷从厝围合而成。大门石匾镌刻“大夫第”三个大字,门楼肚的灰塑或损毁或风化,已是模糊难辨,仅马面墙上三山架横屐中的两副石刻比较完好。走进大门,穿过下厅、中厅、上厅,随处可见“三雕二塑一彩绘”的传统建筑装饰工艺。所谓“三雕”就是石雕、木雕、砖雕,“二塑”就是灰塑、瓷塑(嵌瓷),“彩绘”就是油漆。所有这些装饰都散发着潮汕传统文化韵味,彰显建筑艺术价值。

  1918年大夫第竣工落成,显赫一时,足足风光了10年之久。但随着洋味十足的兰香楼1928年问世,人们的眼光被“洋玩艺”所吸引。兰香楼的名声盖过大夫第,甚至取代仁美里。

  

  三层洋楼为民国揭阳第一高楼

  穿过大夫第花巷后门,便可一睹兰香楼的尊容。

  眼前的兰香楼,是一座洋式纯水泥框架结构的建筑。一楼和二楼全部是巴洛克17连劵廊廓,第三层只有栏杆没有劵顶。咋一看去,仿若置身欧洲庄园别墅中。

  大楼在两头各建水泥梯以供上下楼之用。从大楼的龙畔廊廓走起,刚来到楼梯边,便看到第五阶有一排精巧的小花窗,这应该是地下室的透气孔,经林顺证实,这下面确实是防空地下室,对面的楼梯下也有同样的防空室。

  从地面沿着18阶楼梯来到二楼,这里一共有20间厅房,所有的房间都有独立梯井,可以从一楼通往三楼,等于每一间房间从一楼到三楼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单元。由此可见,林家当年是一个大家族,人丁兴旺。整栋楼中,最有趣的是中厅之内设计成厅中有厅,厅中有房。从中厅门走进去,里边大厅树立两根圆型罗马柱,再次将空间分成一个中厅和两间抱厅房,这种设计很有欧洲西部的特色。

  从二楼登上三楼,可见三楼层高比一二楼略低一点。据林顺透露,兰香楼原仅设计建两层。建楼之时,附近也有华侨建造双层洋楼,老家主林毓瑞不甘人后,为追求“第一高度”,临时改变设计加盖第三层。由于超过设计承载力,地基不堪重负,后来大楼部分墙体出现了沉陷裂缝。但不管如何,形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的兰香楼,格局高雅,富丽堂皇,宏伟阔绰,誉满揭阳,是当时全县第一座大面积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至少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当地的“地标”。

  从三楼爬16级楼梯便是四楼天台。往下一望,平房式的大夫第显得低矮。据林顺介绍,建宅之初,四楼上安装有4支强光探照灯,可以照到仁美里每个角落。回头再看看眼前的四楼天台,如同篮球场般平坦宽阔,前沿栏干中央处,有一西洋小骑楼巍然耸立,前面两根圆形的罗马柱撑起一弯半圆顶,后壁中留着一个圆形的大孔。这里原本安装了一座机械大时钟,兰香楼也因此多了一个名字——时钟楼。后来时钟被拆走,留下圆形轮廓,好像一个“天眼”,让来访者仿佛聆听到优美的钟声,当年兰香楼的繁华景象也浮现于眼前……

  

  3处弹洞见证日寇侵华罪行

  当走到天台中间,便看到两处隆起的建筑物,完美的水泥天面板上为何要加盖瓦顶,像两张竹笠放在天台上一样?

  面对不解,林顺带着笔者回到三楼,指着裸露出钢筋的天花板讲起往事。原来,兰香楼作为民国揭阳县第一高楼,1939年成为日寇飞机轰炸乔林乡的目标。日机在此投了7颗炸弹,其中一颗投在三楼走廊上,一颗投中三楼正厅,另一颗在正厅右侧第四间房屋顶,分别炸开3个大洞,后来走廊的弹洞用水泥修复了。当时由于水泥缺乏,天台上2个洞只好用瓦顶代替水泥。兰香楼留下抹不去的伤疤,也成为日寇侵华又一个铁证。

  林顺兄说,日本侵略者欠下“兰香”家族的血债永远不止这些。1941年12月19日,日寇空袭印尼坤甸,林毓瑞的大孙女林木香、孙媳妇(林木发之妻)、曾孙林坤江都被日机炸弹炸死。1944 年,林毓瑞的儿子林勤奇、林勤池,孙子林木水、林木金、林木钦、林木松、林木财、林木发等8人被日寇杀害。这些人都是爱国华侨和社会精英,他们的被害,给兰香公司和家庭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

  

  汕头礐光中学曾在“兰香楼”办学

  兰香楼建成后,林家人并未入住使用,多是受用于社会。大楼落成不久就曾作为国民革命军新兵训练营地。

  日寇占领汕头巿后,汕头礐光中学被迫于1942至1945年迁至兰香楼办学。当时乔林乡子弟入读礐光中学初中、高中者70多人,加上附近乡村的子弟有100多人入学。该校为潮汕地区培养出一大批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日本投降后,学校才回迁汕头。

  1946至1949年,磐乔第二中心小学在“兰香楼”办学。

  1949年10月19日揭阳解放,同年冬天中共潮汕地委迁入兰香楼办公,时间约半年。

  另外,兰香楼还曾作为公安厅劳改所、揭阳县粮食仓库、磐东镇政府治所等。

  

  

  华侨故事

  18岁渡洋

  拼搏40载成坤甸殷商巨户

  “仁美里”肇基者林毓瑞(1848—1926年),族名时书。同治五年(1866),18岁的林毓瑞随同族人到南洋。当年带路人叫林名云,他把林毓瑞带到当时荷属印尼西婆罗州坤甸市谋生。现在印尼坤甸有一清墓,碑上刻有“大清显祖考名云林公之墓”,右边署有“光绪十年四月谷旦立”等字迹。兰香楼后代每年都到该处扫墓祭拜,以答谢名云公携带他们的先祖开启山林之恩。

  林毓瑞到坤甸后,幸被揭阳籍侨商招为佣工。他工作认真,忠实厚道,深得主人喜欢。不久之后,在主人的支持下,自己经营起一家小商店,开启创业人生。后经人撮合,娶梅县籍钟氏为妻,生育4男3女。夫妻举案齐眉,一边培育子女,一边经营生意。家资越积越厚,业务也从日杂物品经营发展到粮食、水果、副食品的大宗买卖。从卖苦力到独立创业奋斗了20年,林毓瑞积累充盈资金和丰富经验后,遂在坤甸市绵兴街创立“林兰香有限公司”,为日后家族企业的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兰香公司创立20年间,事业迅速发展。后期林毓瑞的4个儿子——林勤意(合科)、勤宏(合利)、勤泽(合德)、勤奇(合想)也相继学成回归,协助父亲打理公司业务,家族企业如虎添翼,如日中天。兄弟4人也得到锻炼和提升,为兰香公司的永续发展奠定坚实根基。林毓瑞经过40年的拼搏,使兰香公司成为当时坤甸市的殷商巨户。尔后,年近六旬的林毓瑞便把生意交给儿子们,告老回到揭阳乔林,一方面奉养高堂,一方面筹建“仁美里”大厦,并娶副室周氏,又添林勤池(金城)、勤海(金福) 等2男和3女。

  林毓瑞非常珍惜“出门一家亲”的异国乡情乡谊,凡是家乡人过番来投靠“兰香”的,都得到他们的热情关照,极力相助。兰香公司接待乡亲的方式有:先安置乡亲住宿,然后指导乡亲“换水土”;每人发给大洋3至5元寄“回头批”,向家乡亲人报平安;有意愿留在公司工作的乡亲,先从勤杂工做起,再视特长逐步提升;不愿意留在公司的乡亲,在适应“水土”之后,由公司介绍往其他有业务关系的商号工作,并给予担保;要求自营小生意的乡亲,由公司先付货物,定期结账还款。

  

  不忘故里

  创办坤甸第一所华侨学校

  林毓瑞回国后,兰香公司的业务交由长子林勤意接任总管,其他几名儿子参与经营活动。到1930年前后,林毓瑞的孙辈林木水、木金、木山、木荣等也加入“兰香”的商业队伍。此时,家族人才济济,业务不断扩张,兰香公司发展为集团化企业,成为坤甸市名声显赫的鸿商富贾。公司旗下拥有戏院(逸仙戏院)、橡胶厂、制冰厂和粮食、副食品、凉果业等经营公司。除了“林兰香”集团公司外,家族中各房头也拥有自己的公司,如长子林勤意在坤甸市锦兴街成立了“和平”公司,发展自己的事业。

  林毓瑞及其子孙除了致力经商壮大家族企业外,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07年,兰香公司与多家爱国侨商创办了坤甸市第一所华侨学校——振强学校,并历任多届董事,为坤甸市广大华侨培养子孙后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兰香公司和坤甸华侨以及广大坤甸市民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反抗日本侵略者。一时间,坤甸市各种救济组织纷纷成立,兰香公司既是积极倡建者,又是热心捐助者,先后捐献了一批又一批钱资,逸仙戏院多次组织抗日义演。

  

  人才济济

  后代活跃在侨居地多个领域

  坤甸光复后,林毓瑞第六子林勤海接任兰香公司第三任总经理,并被选为坤甸市“中华委员会”常务委员。1945年11月15日,兰香公司出资创办坤甸《黎明报》,1949年林勤海出任该报董事长。1950年初,林勤海接任坤甸市华侨教育委员会主席,并被选为振强中小学校董事长。在他的努力下,接管当时的新中华中学和中华公学第一校,恢复了“振强学校”校名。1956年6月1日,创办了西加里曼丹华侨最高学府——坤甸振强学校高中部。振强学校中小学和高中部巅峰时期学生总数近4000人,是西加最大的华侨学校。1999年11月15日,林毓瑞曾孙林尚强创办坤甸高雅文化学院,学院设有幼儿园207学位、小学567学位、中学239学位、高中229学位,拥有教师125名,开设汉语课程,为广大华侨子弟提供学习汉语的机会,培养下一代。

  1950年10月1日,林勤海组织坤甸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首届国庆大会,并任主席,在会上致辞。1952年,林勤海被选为印尼第一批华侨回国观光团团长。回国观光期间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接见。

作者:吴沛锋 金利明 发表日期:2023年01月07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