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一位旧时文人独特的文化情愫

王皞与《辞修邑志书》

  《愚隐斋文草》封面
  王皞《辞修邑志书》

王皞,丰顺县汤泉乡人。清同治七年(1868)生,原名继昌,字皞少、逸叟,室名愚隐斋。祖籍浙江山阴柯乔乡(现浙江省绍兴市柯桥镇),著有《愚隐斋文草》《愚隐斋诗草》等。其高祖父王之桂,字秋圃,号心隐。乾隆二十年(1755),王心隐49岁那年,“来潮咨部”,承办丰顺、揭阳两埠盐政。在此期间,他“买地,筑祠宇、别墅,埠业命作公产”。卸任后,心隐“闲居著作,以道艺自乐”。他“尘土功名”“洗心退藏”,并号其堂曰“心隐”。王心隐一族在潮州府居留,但却没有正式入潮籍,及至王皞一辈,已历四代。

浙祖汤人 聚馆授徒

王皞幼年时入汤埠蓝田书院读书,后就读于邱氏书庄。清光绪九年(1883),王皞在邱氏书庄肄业。邱氏书庄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现位于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书庄是一座三间三进、两天井、硬山顶祠堂式建筑,大门额书“邱氏书室”四字。该书室是广东邱氏子弟到省城应试的居住处,其设立时间比著名的陈家祠还要早50年。中国近代维新派思想家康有为曾在此聚徒讲学,培养人才。王皞肄业后不久曾故地重游,并作《赏山茶步至邱氏书庄 庄盖予十六岁时肄业处》诗。诗云:

独携籐杖过溪头,小立苍茫放眼游。

旧馆重来忆师友,老株尚茂几春秋。

六铢衣舞迎风笑,千朵枝低驻景留。

学界花花争翦采,欲将实秀种神州。

表达了作者对花繁叶茂、人才济济的母校欣喜之情,并期待这“千朵枝花”能成为国家有用之栋材。王皞在邱氏书庄的抒怀,透露了他有志于“实树种神州”的家国情怀。但就在他从邱氏书庄肄业后的第二年,即光绪甲申(1884)年,王皞17岁那年的秋天便得“奇疾”,至丙戌(1887)春才治愈。辛亥“浙籍鼎革”,王心隐家族“遭驱逐”,并被查抄。王皞一族遂被举家逐出祖籍山阴,正式入籍潮州丰顺汤埠,定居于汤泉乡琅琊别墅,他“居然丰顺汤人矣”。

王皞先后在揭阳榕江书院和丰顺县鹏湖书院讲学授徒,潜心著述,桃李满枝,诗文传世。笔者藏有王皞著《愚隐斋文草》残本二十五至二十九卷,其中二十五至二十七卷为诗词,二十八、二十九卷为像赞、墓志铭、屏记、书信等文章。《愚隐斋文草》残本中的《门前瀑布》《湘桥》《金山新院》《王氏会宗祠屏记》《告韩江治河处》《募建温水驿石桥疏》《疏汤沟引》等诗文,满腔热情歌颂潮州府的美丽河山,并对治理韩江水患、改善汤埠交通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凸显了旧时文人热爱故土、关心民瘼的人文情怀。

明幽梗避 其书可烧

犹为可贵的是,丰顺县请王皞主持修志而他力辞的《辞修邑志书》,更体现王氏对古代地方志编修的独到见解和高尚史德。“丰顺县治(丰良)旧隶海阳,名丰政都。”清乾隆三年(1738)析海阳县丰政都、揭阳县蓝田都、大埔清远都、嘉应直隶州万安都置丰顺县。民国以前,丰顺县曾三修《丰顺县志》:清乾隆十年(1745)首修,清光绪十年(1884)二修,民国三十年(1941)三修。就在清光绪十年二修与民国三十年第三次修《丰顺县志》期间,“前邑宰张君曾与诸君子拟续县志”,“诸君子”中就包括王皞。后重启续志时,修志执事又奉聘书于王皞,要他出面主修。但王皞却坚辞。在《辞修邑志书》中,王皞提出的有关看法,值得治史修志者借鉴:一是修史者必须具备史德、史识、史才,不然是不具备修史资格的。王皞说:“邑志犹国史也。尝闻修史者,非具史德、史识、史才,不足上窥。”他还列举史学家孙樵一段著名的论述:“为史者,明不顾刑辟,幽不见神怪,若梗避其间,其书可烧也。”所以,古人对班固撰《汉书》“不敢列张”陈汤于“酷吏”行列而成为“终古遗憾”。二是撰写地方志乘,必须“是非求实不顾仇怨”。王皞以乾隆李世熊修《宁化县志》为例,说明志乘编修的重要原则。李世熊,明末清初学者。清兵入闽后,李隐居山间,其斋称但月,号寒支道人。他绝迹官府,著书立说。83岁时,编修《宁化县志》七卷,40万字,被后人奉为名志。清乾隆时,“统评通国县志”,《金坛县志》居首,《宁化县志》次之。但在王皞看来,《金坛县志》“笔墨精妙”,而“是非出入兼通方志”,则《宁化县志》可“傲视”《金坛县志》。三是丰顺县“自乾隆二年未开前至明清之交及近五十年前所志豪家事多不实不尽,寒素贞淑则掩没不见”。有鉴于此,王皞谦称自己没有李世熊修《宁化县志》那样“削而正之笔而补之”,而“辞疏点检”也叹自己没有像尤西堂修《金坛县志》那样“以修饰之”功力,深感自己不能信任。但王皞也没有因此推辞了事,而是与二三君子谈及“前邑宰张君曾与诸君子拟续邑志,旋以军事致辍”,“然此事亟须继办,若复迟迟,则文献掌故日即沦胥,而阐幽发潜愈难言矣”。深感到续修邑志是有迫切性的。

曲直不可 只能辞弃

虽“举族一遭驱逐”的阴影仍深深印在脑海中,王皞还是牵挂着续修邑志这件事的,他在《辞修邑志书》中接着说:“苟有志图此,则金、宁二志应备以资矩矱”。但由于“鼎革时举族一遭驱逐”,家藏群书“再遭洗劫”,《金坛县志》和《宁化县志》也“已随群书失矣”。作为修志参照的名志既已丢失。他又发自内心地说:“今诸君鼎力图此,洵吾邑之幸,乃谬属于予。”而“直笔不得,曲笔不可,非特无此才识,也已一再思维”,只得推辞。最后,王皞又说:“自鼎革后,已忝为邑人,人非凉血,安忍漠然……义无袖手。”他建议在修志完成后,请推迟刊印,让他一读,如遇有出入处,当效“千虑一得之知”,为续修邑志尽微薄之力。字字句句,透露出一位旧时文人独特的文化情怀。

作者:陈汉初 发表日期:2022年12月25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