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韩江水

追星不如追科学家

——五十七位中国著名科学家十年汕头喜播科学种子纪实

  ■ 张泽华

  中国梦!强国梦!强军梦!富民梦!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响彻中华大地的时代强音!多少心弦被撩拨,多少乐章被激扬!

  劲往一处使——

  引导青少年树立科技兴国理念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2013年,在汕头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汕头市开始活跃着一支科教队伍,他们是汕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促进会。记者出身的会长杨小莉思维敏锐,善于发掘时代宝矿。她带领几位同事,通过与市教育局、科技局、团市委、市科协的领导沟通汇报,把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热心公益慈善事业的市公益基金会会长链接起来,共同探究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引导全市的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从小树立科技兴国理念,在心灵撒播科学种子,长大后当好科技强国主力军。

  汕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促进会会长和市直几位局长以及市公益基金会会长达成共识:国穷必受欺,国富民安乐!时代不同了,要在广大青少年心灵中播科技种子,把青少年引上正道——追星不如追科学家!共同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召唤:“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

  从2013年12月至2022年12月,汕头市教育局、科技局、科协、团市委和汕头市公益基金会联合起来,开展一年一届的“院士科学家走进汕头校园讲科学主题教育活动”。依托中科院开展科技人才培养、科普普及,十年里已有57位著名科学家走进汕头500多所校园,与师生结下不解之缘。回顾往事,历历在目,虽然过程辛苦,但成果斐然,于是也就饱含成就感、快乐感——一句话,值得!

  科普之光,照亮汕头——

  57位著名科学家十载播种育苗

  2013年12月,第一批“科学家走进校园讲科学”揭开了序幕。活动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演讲团团长、原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高温高压地球动力学开放实验室主任白武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应用系统总指挥张厚英;中科院高级工程师陈贺能等3位著名科学家,到汕头14所中小学以及南澳岛学校做为期5天的关于“节能低碳、生态与环境保护、航空、航天、地球科学”等内容的科学报告。8000名中小学生走近科学家,亲耳聆听科学家们的科普报告。

  2014年新学期伊始,汕头市的学生非常荣幸地迎来了又一批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来自中科院的新材料科学家王宁寰、电力电机科学家金能强、天文学家王俊杰等走进金山中学、长厦小学等15所中小学,近万名中小学生亲耳聆听报告并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

  2016年,第三批科学家走进我市各中小学校,为汕头中学生作30场科普报告。这5位科学家分别是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中科院老科学家科普团副团长、中科院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徐文耀;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王渝生;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副所长、中国科学探险物会主席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以及中科院高级工程师等。

  2017年,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副团长徐德诗、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孙万儒、空军指挥学院原教授陈洪、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张德良4位科学家再次走进汕头30所学校进行主题演讲。

  追星不如追科学家。一幕幕精彩回放,至今可圈可点。

  科学家陈贺能的讲座从小小的创意魔术贴开始,运用通俗幽默的语言、交流互动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科学在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中的种种妙用,激发起孩子们不断探究科学、主动创造发明的热情。

  王俊杰博士从“观天慧眼”入手,循序渐进,为学生们讲解了“星星与太阳系”、日食现象、流星雨……展现了宇宙星体的各种奥妙,给学生普及天文学知识。

  王渝生教授以诙谐幽默的言语简述了中国和世界科技的发展进程,以及中国未来科技的发展趋向,给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绘声绘色的演讲,让学生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为什么南极泰山站的建筑最科学?”高登义开了一节生动有趣的讲座,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描绘了科学家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勉励师生刻苦努力,去完成老一辈科学家未竟的事业。师从著名爱国科学家钱学森教授的张德良教授演讲的题目是《岁月的足迹·钱学森教授不平凡的一生》,他从钱学森教授冲破重重羁绊离开美国投奔祖国,投身两弹一星的研制,讲述钱学森教授的爱国之情、科学精神、卓越才能、聪明才智以及非凡的人格魅力,还介绍了祖国在20世纪军事科技领域辉煌的研究成果。

  师生们怀着一颗敬仰、崇拜之心,接受了一场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精神教育、人格魅力教育。教授们大部分已经70多岁,但近2小时的报告会,他们始终站着演讲,用一系列能激发孩子们兴趣的问题串连起讲座内容,语言生动,通俗易懂,肢体语言丰富,再配以简易的教具、大量的视频和图片,深入浅出,使同学们对深奥的科学原理有了直观的认识,让孩子们一听就懂,一看就明。同时演讲内容还渗透着科技改变人类,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科学理想,激发青少年勇于探索,勇于质疑,勇于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更令人感动的是,教授们每一个专题的讲座都有十几个教学版本,从幼儿园到大学生,不同的群体应该用怎样的语言、内容讲到什么都特别讲究,确保每一个听课的群体都能够听有所获,听得开心。

  不少学生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科学家的崇拜之情。一个小女生把自己喜爱的一盒糖果送给了张厚英教授,表达她的崇敬之情,一盒糖果甜了老科学家的心,也甜了所有科普工作者的心,科学家专门为小女孩写了一封信,送给小女孩一本科学画报和中科院的院徽;一个小女孩事先为科学家陈贺能篆刻了印章,并在会后大胆走上前送给陈教授;聿怀初级学校初一学生听完张教授的航天报告后,当天中午就成立科技社团,向学校交了成立“航天科技研究课题小组”的报告;不少原来没人问津的科技社团报名表也被学生一抢而空;每一次演讲后,教授们总被孩子们团团围住,要求签名留念,场面绝不亚于明星签名会……

  未来发展需要尊重科学,热爱科学,需要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让科学的种子撒播在新一代青少年的心田。科普之光,照亮美丽的汕头;穿越云霄,梦想腾飞,科学的春天润物细无声,这里繁花处处,姹紫嫣红!

  启发思维,探寻奥秘——

  让科学种子撒播青少年心田

  “汕头市百名小发明家培养计划”活动由市公益基金会支持,该项目搭建以“中科院科技科普、院士专家”等资源为核心的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平台,通过“小小发明家——未来科学家”的培养方式,经过专项训练和培养,发现更多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以“定批次、定数量、定标准”三定培养为目标,扎实有效地快出人才,多出人才,精出人才。从而增强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意识,提升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以此促进我市青少年“学科学、爱发明、有成果”的科技创新能力教育。为我市培养更多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青少年科技创新人才,从而促进汕头市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

  从2014年8月15日至12月30日,在以导师为首的科研团组指导下,学员接受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熏陶,掌握了初步的科学实验方法,培养了务实求真的科学态度,提高了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创新思维和科学实践的能力。

  在科技组,学员被要求寻找生活中的100个不方便问题;同时学习如何利用和学习与发明创造有关的理论,并如何利用创新发明知识,理论与实际应用,如何利用功能进行创新认识,利用功能进行创新的实际应用案例和思路;学习如何利用矛盾的方法进行创新知识理论,利用矛盾方法进行创新的实际应用案例,如何培养动手、观察、思考能力,研讨各人的发明,完成自己的发明总结。他们必须自我思考和回答几个问题:我怎么想到要发明这个产品的?在发明过程中我遇到过哪些问题?自己解决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请教别人解决的?还有哪些不能解决?通过向生活学习向社会学习,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开始,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较好地锻炼了科技组学员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而在天文组,王俊杰博士的治学严谨、其他博士的幽默风趣、老师们与学生互动时的贤善人格,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孩子们认真研读《天文学新概论》,同时用望远镜观看星星,完成月相观察登记表,每天完成观察星座记录表,写出在自学中不清楚的20个问题。随后在导师的带领下自己选定研究方向的课题调研,并提出自己的观测方案,在导师的带领下对课题开始学习观测。他们在导师指导下用望远镜进行远程遥控观测,并将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得出结果,在老师的指导下完善自己的观测小论文。

  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员们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以课题为载体,自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并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他们被要求逐个上台演讲,不断修正错误。而素质教育令学员们懂得人生大道理,变得更加文明。此阶段的活动是学会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青少年学生是否能够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关键阶段。

  通过以实践理论相结合的项目培训活动全面教育的学员,在蜕变、成长,不少原来腼腆的孩子变得自信,一次次地上台阐述自己的创作思路,一次次面对小伙伴的刁钻提问,演绎一场场智慧火花的精彩碰撞。

  布下科技公益这部棋局之后,自2013年启动的“汕头市百名小发明家培养计划”至今已举办三届,以中科院科学家和长期担任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专家为依托,设置人才培养路径。前后三批共600人通过严格的科学选拔脱颖而出的100名学子成为“青少年科技创新计划人才库”预备人才,他们摒弃外部世界的喧嚣,为自己寻找一条明确的流向,经过导师们的综合培训,在科学之路上下求索!

  十年耕耘,喜看花开——

  一批小发明家,小院士崭露头角

  十年时间里,莅汕科学家引领汕头青少年步入科学领地之门,书写汕头青少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发展,见证实现科技梦的激情速度。

  汕头公益基金会与中科院合作举办的“百名小发明家培养计划”项目共培养了100名学员。其中已有52名学员获得国家专利证书,还有28名学员完成天文科研小论文。先后有28名小发明家在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中脱颖而出,取得小院士和预备院士的称号。

  持续十年的“科学家走进校园讲科学”和连续三期的“百名小发明家培养计划”,就是培养青少年"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尝试。在导师制的引导下,学员们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翻阅部分获得中科院小院士和预备院士称号的学员的科技发明和天文论文,从黄仰乐的天文学习灯,到林堉发明的多功能鞋底、吴宪颖发明的不伤人安全鱼钩,再到陈俊驰的《大犬座VY的测光与变化研究》以及张楚睿的《木星大红斑的成因以及衰减》研究,令人激赏和赞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与他们在科学家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敢于质疑尝试、标新立异的科学勇气和独立思考、大胆想象、细心求证的科学态度不无关系。正是这种自信、自强、自立而又虚心求学、善于合作的科学作风,热爱科学、追求创新、勤于实践的科学精神,让他们得以茁壮成长。

  在百名小发明家队伍中,有个小帅哥叫麦骁锐,现作为中国国家公派留学生就读于俄罗斯萨马拉国家研究大学原萨马拉国立航空航天大学飞机发动机专业。他于2015年与汕头百名小发明家科技公益活动相遇,正是这样一个人生旅途的原点,让他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养成了科学探索的思维,并成长为现在的他。汕头市百名小发明家科技公益活动让这个读初中的少年认识了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郭正博士,完成了一篇天文学的小论文,并获评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获得汕头市和金平区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奖项。在汕头金山中学就读期间,他不仅保持着良好的学习成绩,还参加了第13届亚洲科学夏令营、广东省天文学奥林匹克竞赛,并完成了相关的科研小论文的研究。同时还担任校学生会主席,参加省运动会,获得广东省优秀学生称号、获广东省宋庆龄奖学金。他十分感激高登义教授,是高教授给他的寄予“知天知地,其乐无穷”,让他在高三最迷茫的时候保持一颗探索知识的单纯之心,在压力中选择了坚持,并最终考入了理想的高校。在中学阶段他曾有幸倾听欧阳自远院士的分享,在会上院士勉励他们心怀星辰大海,为祖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作出贡献。也正因如此,他坚定选择报考国防七子之一的西北工业大学,并顺利入选了中俄飞行器动工程本科二加二联合培养项目,开启了自己的大学之旅。在西工大期间,在学好专业知识之余,他参加了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产业赛道省级金奖。“我从心里十分感谢院士科学家进校园讲科学活动,是科学家们为我树立了良好的榜样,让我在大学期间保持一种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钻研精神。”

  陈泰行,汕头市百名小发明家培养活动第三期的学员,现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百名小发明家的活动培养下,他学会了用创新的目光看待生活,用创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设计了一种升降式窗帘,解决了窗帘布更换麻烦的问题。这项设计获得了广东省青少年创客大赛个人组一等奖,第13届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课题研究成果全国展示交流活动一等课题,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申报了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还参加了高山与大海未来科学家手拉手活动,前往西藏与拉萨的孩子们交流发明心得。在离开培养活动之后,他也没有放弃对创新的热爱,先后设计了一种新型实验铁架台和一种温度可调衣服,这两项设计也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他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变成了一名设计爱好者,感悟到了运用简明有效的设计形成逻辑自洽的美感。百名小发明家培养活动不仅是在教会青少年朋友们创新的方法,更是在引导每一个孩子发现创新的美,传递只要敢想敢做,勇于学,敢于尝试,人人都可以创新的创新理念。

  实现科技梦想,必须建设科技工程。实现科技梦想,必须推进科技事业。旗帜决定道路,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命运。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重视科学课程,通过社会实践、组建兴趣小组、多学科交叉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开展深入的科学探知活动。近几年来,不仅国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也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各种公共科普平台应运而生,汕头也在积极引导、扶持和鼓励社会单位参与科普事业,建设一批科普常设展馆,大力发展各个行业、各种类型的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同时支持科普产品开发,扶持科普产业发展,形成属于汕头的科普品牌。科学的种子撒播在新一代青少年的心田。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汕头市从2013年开始邀请中科院科学家莅临汕头为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活动,通过十年的坚持和努力,科学家精神已深融入汕头青少年的思想,科学家以自身的榜样精神培养汕头市青少年的爱国情怀,激励汕头青少年树立投身建设中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在科学家大家风范的引领下,在市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汕头市公益基金会、汕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促进会在2014年发起了“汕头市百名小发明家培养计划”;2018年汕头市教育局又开展了“汕头市少年科学家培养计划”;2020年汕头大学和汕头市青少年科技创新促进会联合开展“汕头市少年科学家培养活动”。通过以上三项科技公益活动,邀请中科院科学家和汕头大学教授为学生开展专业指导,为汕头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少年。目前,培养计划已为国家输送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编辑:李津 发表日期:2022年12月24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