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艺苑

吹尽黄沙始到金

——林受益先生其人其事其艺
潮汕画坛五老(左起陈望、郭笃士、林受益、刘昌潮、王兰若)
瓜果图           1976年 林受益 作
林受益先生


予观夫画史名家,罕有生活畅快一帆风顺者,远如倪瓒、黄公望、王蒙、徐青藤、唐寅,近则陈子庄、黄秋园之属,皆不得舒眉,奔波劳累,或不见容于世,其宿命欤?能得天地臻美,而命运多舛,其为天所妒耶?天不让其专美乎?

非也,天地无私,唯画者皆追其人品画格,由是而特立独行,不屑钻营,耻于奔趋,致寡和者,性格使然。

林受益(1901年—1990年),晚号谦曳,揭阳渔湖人,曾为广东省文史馆馆员、中国美协广东分会会员、揭阳市政协委员,1926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院高等师范科,受教于刘海粟、潘天寿、诸闻韵等名家。他的画作古朴苍润、高秀雄浑,潘天寿誉其为“已能脱绝烟火”。毕业后,他与曾幻一、陈文希、陈宗瑞等在汕头新兴路创办春阳绘画社,曾任汕头报纸广告部美术设计及广东省立岭东商校、汕头市立女中、潮州金山中学、惠来中学等多所学校美术教员,此外还先后任职于揭阳工艺厂、岭东书画社、汕头画院。

受益先生擅花卉,尤精画枇杷,多以秀笔写叶茎,淡墨或参以淡色点染。书法受吴昌硕、刘海粟等影响,雄强厚重。年少时舍家传医道而矢志向画,只身负笈游学上海,考取上海美专,聆听众大师教诲,刻苦磨砺,学业终成。临毕业,诸教授强挽其留校执教,因行孝道,回归故里。受益先生也曾潮汕艺坛执教,惜晚年遭逢人生、艺术之严冬,致默默无闻,至是仍付诸阙如,岂非憾事耶?

受益先生家学渊源,幼年书法即颇有造诣,揭阳先贤郭笃士曾评其字曰:“先学赵孟頫,后学颜真卿,先君许其有成。”后有幸列席于吴昌硕先生墙下,深受岳庐画风影响;又得潘天寿先生悉心指导,兼受上海美专西画之熏陶,博采众长,因而中西融会贯通,自出机杼。

先生遭受人生极大之挫折,古稀之年仍下农村劳动,身心困苦,几不可想。然能苦中求乐,寻找生活之乐趣、艺术之源泉,焕发创作之第二青春,泼墨挥洒,充满生活气息之艺术精品层出不穷。正所谓“赋到沧桑句便工”。有大家之遗风,却无怪癖之习。他淡泊处世,与人为善;其提携后学,更是不遗余力。当今其弟子蜚声画坛者众。

受益先生有教无类,凡有志于书画之求学者,皆倾囊相授,毫不藏私。遇有弟子不懂用笔,他便牵着弟子之手,用指于其掌心比画,非其弄懂不为止。某些生性不甚灵敏之弟子,更倾尽心血,想方设法挖掘其闪光点时时勉励。总说不能打击他人之信心,唯能用心,他日必成。与其说是严师,毋宁说是循循善诱之长者。

画品即人品,人格即画格。受益先生一生为人处世、艺术创作都在实践这一格言。先时家中拮据,常常无隔宿之粮却具颜回之乐。每有一点收益,他总先想到犹有某某方受困之弟子,屡“巧借名目”接济之,让弟子受之心安。其善解人意如此。

某年中秋,家中断炊,适逢一穷弟子来家请教,无以接待,乃举笔画了一筐蔬菜,一芋头,外加一只鸭,几块饼,与弟子一起,过了一个有“饼”有“芋”之中秋节,师生不觉开怀大笑。东坡式的达观,使其度过了人生之严冬酷暑。

我年少时,家庭环境甚糟,自己也懵懂无知,无心学字画。后耳濡目染,始有兴趣执笔,自此老老实实苦练基本功,临池不辍,至有今日之小成。言传身教,注重细节,乃先生之教学风格。

受益先生不忘师恩,常常跟我讲潘天寿先生独具个性之教导方式:某日,潘先生于讲堂上示范作画,画毕有事先离开,有顷折回,于画上又点了一点。弟子们大为折服:真真乃画龙点睛也!大师之严谨画风,潜移默化影响了他一生。

1974年,因机缘巧合,先生恢复了跟老校长刘海粟之联系,自此师生鸿雁飞书,相互鼓励,探讨技艺,深得大师赏识。每接到大师来信,都欣喜若狂,恭录不辍。他给大师回信,皆用蝇头小楷书写,一笔一画,一丝不苟。后大师要求就信中字体书写大师所作之诗词,大师装订成册赠送友人,当然其中不乏提携的成分。其后,大师不遗余力到处呼吁,曰不愿明珠埋于深海,良木老枯山中,要其履沪发展。惜是时林先生百病缠身,虚弱不堪,因而不能远行,与大师们失之交臂。

有友人评论其画颇有禅意,其静默蕴藉,已罕有匹敌。我则认为,实诚多年之挫折、磨砺,吹尽黄沙始到金,由是其心态已回归那种自然的、合乎天地原有状态,暗合天人合一之原理,自然的就是最美的。“源于自然,胜于自然,斯为美。”刘海粟大师已给予其作品最高评价。

作者:林延林 发表日期:2022年12月16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