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小江,梅溪,还是东陇溪?凿井,开井,还是开盐市?

宋元时期小江盐场在哪里

  仙市南溪风光
  1921年《汕头三角洲图》中狮山位置

关于小江盐场名称由来,有认为,小江场盐大使署在岐山,岐山栅、华坞栅盐场临梅溪,所以叫小江盐场。此说法是对小江盐场历史的不了解。

宋代朝廷设置盐课提举司小江场盐官,元代设小江场盐管勾司,管理海阳县沿海盐课。康熙《饶平县志》载:“古盐场勾管司,元时建于苏湾小江地方。”嘉庆《澄海县志》载:“元小江管勾司旧在苏湾小江。”明洪武二年(1369)改设小江场盐课司。洪武四年(1371)百夫长何章将小江场盐课司迁至鮀浦,在鮀浦巡检司西北建小江场盐课司署,清康熙九年(1670)之后不久裁撤,司署废弃。康熙五十七年(1718)又设小江场盐大使,小江场盐大使署建在蓬洲都岐山乡(现汕头市金平区岐山街道)。

那么,宋元时期至明初的“苏湾小江”在哪里?

《饶平县志》的“苏湾小江地方”是“苏湾小江那里”的意思。《澄海县志》的“苏湾小江”是编者对“苏湾都小江村”的略写,也或者当时“小江”还称不上“村”,只是盐户的聚落、居住点。“苏湾”,指的是宋元时期至明初的海阳县苏湾都,明成化十三年(1477)割隶新置的饶平县,嘉靖四十二年(1563)割隶新置的澄海县,苏湾都范围包括现汕头市澄海区莲下镇、莲上镇、溪南镇、东里镇、盐鸿镇。诚如苏湾是指苏湾都,不可能是一个海湾名称,小江是地名,不可能是某一条江名。潮人习惯称溪、沟,极少用江来命名,即便韩江也习惯称“大溪”。有观点认为,小江是指老东陇溪(不是现在的韩江北溪东里溪),这跟认为“小江盐场临梅溪,所以叫小江”是同样的思维模式。如果“小江”是江,那么宋元时代的苏湾都有很多条“江”,不只老东陇溪一条,如何确定哪条“小江”是盐场官署所在?如果“小江”是指老东陇溪,那么官署又在老东陇溪具体哪一段、哪个点?

宋哲宗时,盐官李前为方便海盐内河运输和交易,主持开凿山尾溪运河。山尾溪,即现今韩江南溪,起自澄海区莲下镇程洋冈仙美,连通韩江东溪,经前沟、后沟、南溪、西洋、梅浦,在澄海区溪南镇仙市村汇入韩江北溪,全长10公里。该运河开挖历时14年,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十二月竣工。“程洋冈仙美”是潮州话“大娘巾山尾”的雅写,因此称为“山尾溪”,也写为“仙美溪”。

有趣的是,嘉靖《潮州府志》把这条运河程洋冈山尾的那一段叫“山尾溪”,小江这一段叫“小江溪”:“山尾溪,在程洋冈,宋场官李前所凿”。“双溪,在隆眼城,潆纡逶迤,会小江溪入于海。”由此导致有人误解多了一条“小江溪”。李前开凿山尾溪时,狮山之下已是入海。《潮州府志》所指的“双溪”即是现今澄海区莲华镇隆眼城乡东西绕夹两溪,会合韩江南溪(山尾溪)一起流入韩江北溪(东里溪)入海。

狮子山即现澄海区溪南镇仙市村狮山,因上世纪60年代开山取土,狮山仅残存溪南旧粮厂那里一个小土堆。

康熙《澄海县志》:“狮子山,去城北二十五里仙市村,高七十丈,周二里,以形名,一名神山,上有宋哲宗时盐场官李前镌一诗于石。”

嘉庆《澄海县志》:“狮子山,距城北二十五里仙市村,府志作新市……上有宋哲宗时盐场官李前石刻诗。”

嘉庆九年(1804)《澄邑南砂林氏大宗族谱》之《杂记》:“南砂乡背海面山,前案即狮子山,一名神山,又曰左为狮山,右为象山,皆像形也……南砂洋上窖场下窖场之田云古为盐场,有场官驻扎于狮山。”

根据以上史实和资料记载,“小江”是地名,必然在苏湾都,必然有盐场,必然是场官所在,必然是在山尾溪的东端。李前驻扎狮子山,既有当地世代相传的“古盐场、驻场官、筑堤、挖河、开市”的说法,又有狮子山石刻诗为证,因此,可以推断:现今仙市村狮山一带就是宋元时期的“苏湾小江”,是盐户为主的聚落,是小江场盐官设署的地方,是清前期小江急递铺的所在。

狮子山李前石刻诗毁于上世纪60年代开山取土、炸山取石,已经无从进行实物考证。康熙、嘉庆《澄海县志》和《澄邑南砂林氏大宗族谱》对李前石刻诗有不同记述:

康熙《澄海县志》:狮子山……上有宋哲宗时盐场官李前镌一诗于石。李前,宋场官,循州人,《题狮子山》:

筑堤凿井又通津

神宇盐场喜更新

力小但能支五事

增光犹待后来人

嘉庆《澄海县志》《狮子山》条目录李前诗,作:

筑堤开井易通津

神宇盐亭又鼎新

力小但能支五事

增光更俟后来人

嘉庆九年(1804)《澄邑南砂林氏大宗族谱》之《杂记》:现狮山麓石琢有诗曰:

筑堤开市易通津

神宇盐亭又鼎新

力小但能支五事

增光更俟后来人

(旁镌)大宋元符二年十二月初十日循州龙川李前子参题石

南砂乡面对狮山,石刻可以目到手得。家谱以本地人记本地事,贵在勘实,《澄邑南砂林氏大宗族谱》嘉庆九年(1804)编成,对李前石刻诗记述比康熙、嘉庆《澄海县志》更为详实,既有日期及李前名、字落款,更注明“每字大二寸许”,诗句与嘉庆县志只有“市”“井”一字之差,且“开市”与村名“新市、仙市”也更贴切。因此,笔者认为: 嘉庆林氏族谱所抄录李前石刻诗更为准确。

有认为潮盐制作也需“井”,即滷井。李前“开井”“凿井”就是指滷井。乾隆《潮州府志》:“潮郡诸场所产皆生盐……收晒之法,先耙沙洒水晒之,晒沙令鹹,实诸(土+屚)中,复用水灌其上,俾淋漓下注成滷,伺天气晴朗,挹埕格中晒结成盐,向晓晒丁次等耙收,归仓存贮。有溢于仓者,则露积高阜用草苫盖。七场收晒俱同。”可见,所谓“滷井”,实际是(土+屚)池,是潮盐生产的必然工序,不是李前“开井”“凿井”之后才有。至于制盐需要“开井”“凿井”,是指北方开采井盐。

有说法:开市是墟市,这里劳作的人多了,又地处港湾,船只来泊,遂开辟为墟市。如果是开墟市,这个墟市似乎无需李前来“开”。笔者认为,“开市”解释为开盐市更为合适。封建王朝食盐实行定额生产、统缴统储、定向供应,是不允许私下交易的,违者以走私盐论处。李前作为政府盐场官,促成上级允许在盐场附近开盐市,允许盐户将完成定额任务之后多产的盐,在官府盐市进行交易,促进盐户自身生活质量提升,促进社会商品经济繁荣。这才是当年的大好事,开盐市才会被李前当成自得的“五事”。

李前所开盐市,很大可能就是被称为“新市”的地方。“新市”,后来雅写为“仙市”,当地人读为“亲市”。

嘉庆《澄海县志》:“狮子山,距城北二十五里仙市村,府志作新市。”“仙市,即新市,城东北二十里。”现仙市村江姓为主姓、陈姓次之。

据乾隆《潮州府志》,至清代,潮盐划定供应潮州府、嘉应府、汀州府、赣州府、宁都州五地,官盐盐市称为埠,潮、嘉、汀二十二埠,赣、宁七埠,澄海埠在县城南门外,子埠九:外埔、南港、湖头市、鸥汀、鮀浦、盐灶、樟林、南砂、南洋。可以看出,仙市(新市)的盐市已被临近的南砂、樟林盐埠取代。而作为急递铺的小江铺,也在乾隆年间为樟林铺所代替。

作者:卢建庭 文/图 发表日期:2022年12月09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