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永柏
潮汕工夫茶因其器具精巧、沏茶方式精致、物料精绝、礼仪周全等物质与精神多种因素,被誉为中华茶文化的奇葩。
四十多年前的一次偶然机遇,我第一次品赏了潮汕工夫茶,被其高雅的茶艺和醇香的茶味所吸引。从此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结下不解之缘。
上世纪70年代,我在陆军某军司令部任参谋。这年春天,我们军到粤东凤凰山区进行军演。这天上午,军长和参谋长带我和另一个参谋到附近看军演地形。返回时路过一个茶场,军长见满山茶树一片翠绿,春光明媚,许多茶农正在采摘春茶,心情大好,遂带我们步入茶场参观。
茶场场长是个退役军人,认识军长,亲自陪我们参观。他指着满山的茶树介绍说:“我们种植的都是‘宋种’单丛茶。相传南宋末年,宋帝赵昺南下潮汕,路过凤凰山区,口渴不堪,侍从采下一种叶尖似鸟嘴的茶叶加以烹制,饮之止咳生津,立奏奇效。从此潮人广为栽种,称‘宋种’。”
接着场长又陪我们参观了制茶工艺,然后带我们到场部休息。场长从保险柜里拿出一个精致的锡罐,介绍说:“这罐里的茶叶是一株生长在乌岽岭悬崖绝壁上的‘宋种’单丛茶树上采摘的。这株茶树树龄有一百多年了,茶农要系绳攀岩才能采摘到。每年只能采摘半斤,茶味浓香,茶价贵过黄金。我让茶艺师冲泡一壶请首长品赏。”说完派人汲来山泉活水,又叫来一名茶艺师为我们冲泡工夫茶。
茶艺师从柜子里取出一套茶具陈列在茶桌上,有茶壶(冲罐)、茶杯、茶盘、茶垫、红泥火炉、木炭、砂铫(茶锅仔)、羽扇、竹箸等十多件,茶具多且精致,茶杯小如核桃,壶小如鸡子,尤其是那小茶杯白如玉,薄如纸,制作工艺精湛。
茶艺师把锡罐里的茶倾于素纸上,择分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用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然后把红泥火炉、砂铫、木炭、羽扇等烹水工具放到离茶桌数步之外的窗边,烧炭烹水。茶艺师用羽扇轻扇助火,待水“初沸”“二滚”“三沸”之后,提铫倾水淋罐、淋杯,然后开始纳茶。
茶艺师说第一次冲泡是洗茶,不能喝。只见她右手提铫,左手揭开茶壶盖,沿壶口内缘冲入沸水,接着刮沫、淋罐、淋杯,手法十分娴熟。烫完几个茶杯便开始洒茶。
洒茶也十分讲究。茶艺师把茶壶靠近茶杯,按顺时针方向,将茶汤依次轮转洒入茶杯,反复二三次。介绍说:“这叫‘关公巡城’,目的是使杯中汤色均匀。”茶汤洒毕,茶艺师又将茶壶中的余沥依次滴入杯中,说:“这叫‘韩信点兵’。”
洒茶毕,茶艺师起身请我们品茶。我们端起小茶杯边嗅边饮,只觉得芳香扑鼻,甘泽润喉,异口同声赞道:“好茶,好茶!”
我们这些戎马倥偬的军人,平日里都以白开水解渴。用个大茶杯冲泡一杯绿茶喝,已是十分奢侈了,从来没有喝过如此讲究的工夫茶。几杯入口,竟然醉了。回到军营,我浑身冒虚汗,四肢乏力,腹中饥饿难忍,连吃几碗干饭才渐渐平缓下来。
这次醉茶让我终身难忘,也让我对潮汕工夫茶产生了兴趣,结下不解之缘。不久我转业到汕头市工作,立即买来工夫茶茶具,向会冲泡工夫茶的人拜师学艺。
几十年来,每当休闲时,我会摆上精致的茶具,烹水冲泡工夫茶品赏。在缕缕茶香中体味平和、清淡的人生之乐。享受那“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霄汉,思想驰古今”的茶文化。 (题照:刘小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