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潮风

《潮汕文化百期选》引我走潮汕文史研究之路

1998年,我们一群潮汕笔友十分活跃,经常在《汕头特区晚报》上发表来信、消息、散文及有关潮汕文化等方面稿件,还经常组织交流活动,因此好多笔友之间非常熟络。当年7月,河南籍笔友陈舜田先生邀请我到他位于汕头东墩的家中做客,他送给我一本厚厚的《潮汕文化百期选》,是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与汕头特区晚报合编的,里面收编了他发表在《汕头特区晚报》的《骑楼!骑楼!》和《旧城改造与历史街区保护》两篇文章。我拜读之后,深深佩服他这位外地作者对潮汕文化的热爱。心想,作为本地人,自己对潮汕文化的兴趣还没有他这位外省籍笔友浓厚,自愧不如。从那时起,通过较为系统地学习《潮汕文化百期选》里面分门别类的精品力作,让我渐渐喜欢上潮汕文化方面的知识,家里书架也逐渐添置了《潮汕方言熟语辞典》《潮汕俗文化丛书》《潮汕历史文化小丛书》等《潮汕文库》的书籍,学而时习之。

后来,我被汕头经济特区报社聘为特约记者,经常深入潮汕城乡各地采访,在主写新闻稿件的同时也留意一些潮汕文化方面的题材,撰写成文,陆续在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与汕头特区晚报合编的《潮汕文化》上发表,如《林仔肩“十德之门”和三位抗日名将》《澄海董坑“无缘桥”的故事》《澄海樟林游火帝防祝融》《日寇残暴行径罪滔天》《60年前创作方言歌曲控诉日军暴行》《潮汕传奇人物林仔肩题写石匾现世》《澄海涂城发现宣统年间节孝坊》《澄海动物舞蹈享誉海内外》《澄海发现清秀才许乃秋两楹联》等。这些文章分别被编入《潮汕文化百期选》的后续《潮汕文化选》第五集和第七集。

2014年,我荣幸地成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委员,满腔热忱开始步入潮学研究的大门。从此,每年一届的年会我都积极参加,认真聆听潮汕各地潮学研究有成的专家学者分享他们的学术研究成果,虚心听取有关专家的教诲,慢慢学会了撰写潮学论文的基本方法,并学以致用。从2015年至今,我共完成年会作业论文8篇。其中《寻访鹊巷中书第引起的思考》《祠堂碑记见证“八二风灾”及海内外捐资重建的热情——以外砂祠堂为例》《民间发现多块古匾佐证杨天德署理澄海县事》《耐人寻味的资福寺——汕头澄海资福寺(董坑寺)寻踪》《澄海盐鸿坛头村名考释》等,分别在《潮学通讯》等刊物上发表。2013年,我的新著潮汕人物纪实《百姓故事》一书出版发行后获得了第七届“潮学奖”优秀奖。这更激发我对潮学研究的热爱和对《潮汕文库》的钟情,书架上《潮汕文库》的系列书籍也与日俱增。《潮学研究》《潮青学刊》《潮汕方言俗语》《潮汕老百业》《潮汕民间礼仪》《潮汕侨批档案选编》《潮汕侨批业研究》《庵埠历代题刻》《行将消逝的潮汕词语》等一批《潮汕文库》专著便经常与我为伴,每每开卷,必有收益。2022年3月,我将长期深入潮汕调查考究写成的72篇有关乡土文化的文章,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编印成《潮汕乡土足音》一书面世,得到许多文史研究爱好者的鼓励和好评。

这一路走来,真的要感恩《潮汕文库》。《潮汕文库》就像一座滋养生命的巨大水库,我则是水库旁边的一棵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在其氤氲滋养下慢慢成长。深受《潮汕文库》的影响,汲取其中不少专著的营养,让我喜欢上潮学文史方面的研究,并从中学会了严谨治学,认真作文,正直为人。这是我此生最大的精神收获。

作者:■ 陈耀贤 发表日期:2022年12月02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