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华网 > 艺苑

古往今来,菊花是不少画家笔下的主角——

菊香墨韵里品汕头最浓秋色

  菊为重阳冒雨开   1986年 刘昌潮 作
  (清)珐琅执壶上的菊花
  花卉图 1906年 吴昌硕 作  汕头博物馆藏

北回归线上的汕头,秋天永远迟到。你看,立秋了,街上依然主打短袖薄裙;立冬小雪了,才算是咱们真正意义上的秋天吧。叶落知秋,可街边有永不凋零的树,敢问传说中的秋天在哪里?

菊展年年有,金英岁岁开。一年一度菊花展览如期而至,中山公园100多个品种、4万盆菊缤纷亮相;海那边的分展区,东湖寿客满坡,400亩花海藏身濠江侨乡,好一幅金灿灿水墨画卷——汕头最浓秋色在这里!

养菊、赏菊、品菊,菊花广受世人喜爱久矣,“菊花纹”作为经典纹饰,被广泛运用于金银器、瓷器、珐琅器等工艺品装饰。菊还被誉为花中君子,五代以来屡屡入画。唐宋的黄荃、赵昌,明代的恽南田、徐文长,清代的石涛、八大山人,都曾用笔墨表现它的美好。

菊韵斑斓秋满园,漫步中山公园,不禁联想起近在咫尺的汕头博物馆,就收藏有一帧吴昌硕的花卉图。

近代海派巨擘吴昌硕一生画菊兴致不减,这幅《花卉图》是画家艺术成熟期的作品:三朵菊花,两大一小,两密一疏,看似随意铺排,却完美诠释了构图法式。黄菊烘托白菊,白瓦罐衬托金黄佛手,叶的苍郁凸显花的娇嫩,色彩对比强烈,有大朴大雅之趣。案头小品往往囿于静态,可这帧案头即景却充满生机,为何?枝、叶、花在左上方逼出画面,势如破竹,有画未尽、意无穷的想象空间。

汕头博物馆这帧馆藏精品,才2尺见方,却堪为后学范本,而缶翁门下也确桃李芬芳,值得一提的是,深得吴派精髓的潮汕画家大有人在,渊源何在?二十世纪初随着“潮商”在上海的兴旺,水路交通的便利,刘昌潮等大批学子纷纷赴沪求学,当其时上海美专执教鞭的潘天寿、王个簃、诸闻韵……均是吴氏门下高足。莘莘学子学成后大多归里执教,海派由此在海滨邹鲁开枝散叶蔚然成风。

欣赏刘昌潮这幅《菊为重阳冒雨开》,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但见簇簇黄花怒放,英姿卓卓,团团墨叶焕发,生气盎然,一扫传统文人画之冷峻孤傲,画出了“菊为重阳冒雨开”之豪迈气概。法前人,师造化,有新创,不烦斋主笔墨实在老辣。比照这两帧相隔80年的菊花图,可以感受到“海派”经数代薪传演进,在潮汕大地形成岭东新画风的清晰脉动。

一朵菊,在花鸟画里是主角,在人物画里是陪衬,但也可能是点睛。曾于藏家处欣赏到潮籍画家林墉的一幅高士图:高士倚篱栏而坐,眯眼拈菊嗅花香,无限陶醉,沉浸于一花一世界之妙境。那野逸的神态、拙重的胡须和窈窕的拈花指法,何其散淡,何其诙谐,远处南山如黛,一缕幽香飘出了画面……

疏犷传神的大写意笔法令人叹服,画中题款则透露了画家的文史积淀和哲思机锋。“东篱有黄菊,无须望南山”,显然脱胎于“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前贤金句就是巨人的肩膀,画家在此高度上自出机杼,巧妙移词断句,率性回应陶公1600年前的南山之望,教人余味无穷。

秋风起,菊花香,无须望南山,无须望远方,北回归线上的汕头秋色宜人。人在画中,景在身边,家门口赴一场菊香墨韵之约吧!

作者:刘文华 编辑:胡晓娜 发表日期:2022年11月28日 来源:汕头日报
(版权声明:版权归汕头融媒集团所有,未经许可,严禁擅自转载、复制、改编汕头融媒记者新闻作品,违者将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
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
粤ICP备2021148246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119330007号
粤公网安备 44051102000133号